杨明清
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陕西 汉中 724400
“夕阳西下,山间暮色苍茫。一个五大三粗的屠户模样的汉子挑着担子正急急地行走在山道上,额头挂满涔涔的热汗。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只剩下一些骨头”。
读者朋友读了上面的文字也许会觉得,这情节好熟悉。不错,它就是由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狼》中"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这几句改写而来的。两者表述的虽是同一个情节,但在语体上发生了变化:由文言文改写成了白话文。改写,就是以原作为依据而适当改变其体裁、结构、表现手法、写作重心等的一种写作方式,它类似于眼下流行歌坛中的旧曲新唱。改写的着眼点在于“改”,是针对原作的可“改”之处做文章,标“新”立“异”。本文开头引用的文字就属于语体方面的改变。除此而外还有改体裁,即把诗歌改为散文,把记叙文改为说明文,把韵文改为非韵文。还有对结构的改写,即由顺叙改为倒叙,在顺叙中加入插叙或补叙;对人称的改写,即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二人称,由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对表现方法的改写,即由平实写法改为文艺笔调,由单纯的叙述改为夹叙夹议,等等。
改写,看似仅仅对原作做形式上的改动,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改写训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文体、语体、人称、结构、表现手法的特殊作用和相互关系,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应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来表现同一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其次,还可以使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通过对原作的反复琢磨,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再次,还可以培养学生立异甚而超越的勇气和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潜意识中和原文作者的智慧赛跑,从读到改,一旦成功,“我也能行”的信心之树将扎根生长。从以上诸种意义中可以发现,改写训练的过程就是对原作的再认识、再理解、再创造。虽然它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写作训练方式,但在当前新课标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中,仍然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改写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改写训练呢?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曾要求学生将蒲松龄的《狼》改写成小小说。这里我以指导学生对《狼》的改写训练过程为例阐述一下关于改写教学研究训练方法的问题。
首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原材料,弄清原材料中的基本情节。原作的情节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弄清原材料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文中的显性情节和可能存在的隐性情节进行大胆联想和合理想象。《狼》文中交代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晚归”、“遇狼”“杀狼”的情节、以及故事的矛盾双方“屠户”和“狼”的外貌、在周旋的过程中双方的心理状态,动作行为等诸方面均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我在指导改写时给学生明确指出这几个“点”。明确了改写的“切入点”,学生就知道如何下手“改”了。
其次,要针对原文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和它所蕴涵的能够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各种因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加以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如第一段的情节是“屠户晚归,途中遇狼”,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改写的:
“夕阳西下,山间暮色苍茫。
一个五大三粗的屠户模样的汉子挑着担子正急急地行走在山道上,额头挂满涔涔的热汗。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只剩下一些骨头。他突然觉得身后有什么跟着。他停下脚步转身向后一望,一头的热汗骤然变冷:狼!而且是两只!只见那两个麻灰色的家伙拖着又粗又长的尾巴,眼睛里闪着贪婪的绿光,大张着嘴,猩红色的长舌上往下流着涎水,很显然这是两只饿狼!从它们的样子可以看出,它们已跟了他很久”。
与原文对比,这段改写文字除了基本情节仍忠实于原文外,在语言表述及表达方式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将原文表示时间的词原“晚”,改写成了一句生动的景物描写:“夕中阳西下,山间暮色苍茫”;原文对屠户的外貌、心理、神情未作任何交代,但在改写文字中这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个五大三粗杀的屠户模样的汉子挑着担子正急急地行走在山道上,额头挂满涔涔的热汗”,“他突然觉得又身后有什么跟着。他停下脚步转身向后一望,函一头的热汗骤然变冷:狼!而且是两只!”;寸原文对狼的外貌和神态也未描述,习作者给予这样的刻画:“只见那两个麻灰色的家伙拖着手又粗又长的尾巴,眼睛里闪着贪婪的绿光,大张着嘴,猩红色的长舌上往下流着涎水,很显然这是两只饿狼!”看看,一经联想和想象,原文仅仅20个字的内容被改写得如此丰富而绚丽!而且,由于对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遭遇等做了刻意的渲染,也更加强化了故事的悬念,增加了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
再次,教师要根据改写的原则,鼓励学生“无中生有”,大胆创新。改写这种写作训练方式,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创新训练。对《狼》的改写同样能起到这个作用。比如,,对原文的结尾的改写。原文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经指导,有一个学生来了这番创新:
“屠户将两只死狼装进担子挑起来,继续踏上归家的路。他连抹了几把额头的冷汗,边走边后怕地想:狼这畜生也真够狡猾了,差一点让它们给骗了!要是那样,恐怕这时候它们正在啃我的骨头吃我的肉呢!
屠户将担子换了个肩,看了看担子中的死狼,又觉得它们实在可笑:这畜生,你不就是那几招骗人的手段吗,在我眼里这不过是笑料罢了!
天空已缀满星星,一弯金黄的月牙儿在星海中悠悠地荡着。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屠户已看得见自家窗户昏黄的灯光。他加快了脚步。”
这样的改写,可谓“新”意十足!将抽象的议论变为具体形象的生动描述,此其一也;描述中充分表现屠户与狼激斗之后的先后怕继而后快的心理,使读者的心理也随之松弛下来,此其二也;天空的“星星”、和“在星海中悠悠地荡着”的“金黄的月牙儿”,以及“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和“屠户已看得见”的“自家窗户昏黄的灯光”,这一切不仅巧妙的交代了时间的推移,更可贵的是营造了一个无比温馨的归家的氛围,言已尽而意犹未穷。
文艺创作领域里有所谓“改编”,如把小说改编成戏剧、电影,或把戏剧、电影改编成故事,或把叙事诗改编成戏剧、电影、故事等。这种“改编”也可以说是一种改写,但这是文艺作品的一种再创作,它与这里所说的“改写”有一定的区别。然而,二者之间又有共同之处,即都体现出思维创新的特征。因此,“改写”这种旧“曲”新“唱”的写作训练,在学生作文训练中是大有可为而又必须为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