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的加减”常见错误剖析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5期   作者:蒋钦
[导读]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思维的体操。
        蒋钦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第八中学  553537
        摘要: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科的计算能力是基本的数学能力,与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等密切相关,是学好数学这门学科的关键,包括推理、算法、转化、计算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会带动学习能力的提升,会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整式的加减;常见错误;剖析
引言
        因为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不仅十分复杂,而且具有十分缜密的逻辑性,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较高的难度,只有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才能够确保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大幅提高。所以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极其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确保通过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创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幅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够更加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进而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进行大幅提高。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往往是其叛逆期,因此,他们不愿意听从教师和家长的教诲。另外,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着偏差、对事物的判断力也处在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将二者综合起来可以得出,该阶段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旦他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东西上,他们便对数学学习失去了热情、耐心与信心,学习成绩无法提高也是必然趋势。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教育改革活动的影响下,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模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传统教学模式,比如“灌输式教学”。老师大量地给学生输送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情绪和意愿,可能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态,学生消极应付学习任务,而真正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
二、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一)渗透生活实例,实施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也是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生活事例为切入点,探索生活化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提升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素养。计算能力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之中感受到计算的作用,从而重视计算的学习。例如,笔者在讲授“整式的加减”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父亲带着儿子去超市买零食的情境,儿子挑了a盒25元钱的饼干和b盒76元钱的巧克力,最后还挑了5袋20元钱的面包。教师随后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父亲需要付多少元钱给收银员吗?很多学生由于还带着小学生的思维,认为题目当中有两个字母,因此这道题没法解答。笔者告诉学生:“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是整式,整式可以利用数字和字母组合来表示某一种数量关系。”本次教学中提供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地去思考教师给出的问题,不一会儿,学生就得出答案:25a+76b+20×5。教师也可以将本道题进行改编,将a和b同时改为未知数x,并在最后添加一个条件:父亲带了300元钱,请问可以买几盒饼干与巧克力?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方程来练习整式中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从而提高整式的运算能力。从实际生活出发,紧密联系数学知识,以整式的加减运算为例,结合具体案例来探索整式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内化知识。

在实际生活案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改编重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组织计算比赛
        初中学生心思单纯,且好胜心强,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并且将学生特点作为教学依据与“武器”,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胜心展开教学。例如,在进行计算题时,学生兴致不高,因此我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进行小组比赛。首先,在多媒体上出一组数学题,题目数量与小组人数对应,如小组有四人,则一组题目有四道题,并规定小组的计算时间,要求小组内每一名学生随机对应一道数学题,到时间后收集答案,正确答案数量多者为胜。若有同数量小组,则再进行一次比赛,且题目难度有所增加,最后胜利的三个小组,我会给予一定奖励。通过此种方式,促进学生计算积极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标。此外,在每学期的期中,教师还可以在年级内开展校内计算竞赛,激发学生计算动力。
        (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属于极其重要的保障,因为良好的计算习惯能够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准确性提供支持,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第一,强化学生的读题能力。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读题技巧,确保学生能够对题目的意义完全理解,然后从题目中对有用的数据进行提取,尤其是在对计算题进行解答时,如果学生可以对题目意义进行深刻的理解,能够更加利于学生对题目进行计算。第二,培养学生检查与验算的习惯。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时,经常会存在一些错误,必须对其进行检查与验算,才能够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能够更加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是学生探索性与求知欲最为旺盛的一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探知欲望达到顶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加以充分利用,丰富教学内容,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比如,当学生学习与圆的面积计算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不仅仅把教学思路局限在对圆面积公式的记忆上,一个简单的公式也不值得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因此,教师既要要求学生掌握对公式应用的熟练度,也要在练习过程中为学生搜集一些思维含量较高的习题,让学生对一些以圆为基础图形的复杂图形进行求解,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学会换个角度思考数学问题。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一定注意对学生思维训练过程的循序渐进,既不要因为习题的思维含量过小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也不要一开始就设置所有含量过大的习题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而且,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必须是在对课堂内容延伸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将毫无意义。
结束语
        目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质量和效果引起足够的重视,以确保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整式的加减》巩固练习[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20(09):28.
[2]董淑凤.初中数学《整式的加减》教学建议[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2):46-47.
[3]孔凡哲.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整式的加减”[J].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配合人教社教材),2019(10):4-5.
[4]王宗信.“整式的加减”中的数学思想[J].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配合人教社教材),2019(10):8-9.
[5]王华.“整式及其加减”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04):34-35.
[6]吴行民.“整式的加减”常见考点解析[J].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配合人教社教材),2018(10):11-12.
[7]单雪红.“互动探究课堂”在数学教学中的体会——以《整式的加减》为例[J].考试周刊,2018(28):69+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