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5期   作者:蒋江林
[导读] 课程思政是现今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有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经贸类课程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涉及经济贸易、金融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蒋江林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课程思政是现今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有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经贸类课程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涉及经济贸易、金融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本文立足于课程思政教育的相关概念,探寻有效对策促进经贸类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良好融合,以为人才培养工作贡献新的思路。
关键词:经贸类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

        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教育与培养领域中,深入研究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把握好人才发展方向,为国家培养具有正确思想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经贸类课程作为一门经济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学科,在其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符合现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在现今与未来必定能够产生巨大的效益。
 一、课程思政教育的概念及原则探析
        课程思政教育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学校为塑造学生灵魂与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与阵地。课程思政教育是要在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充分体现思政元素,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而言,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为了实现思政政治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充分融合,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顺应党和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的教材中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元素,同时在教师的大力挖掘下,能够实现对课程知识的延展,在课程知识的讲授中实现对思政元素的讲授,以弘扬正能量,培养优秀人才。
        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并非简单、生硬地灌输,而是要遵循课程实际内容与当下现实环境展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课程实际的充分融合,构建具有身份标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体系。当前的大学生思维灵活,认知广泛,且接收信息的渠道较多,因此开展课程思政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间的关系,要加强隐性育人功能,不可生搬硬套,要采取灵活、艺术、生动的教学方法展开,在潜移默化间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认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提升教学效益。
        二、经贸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对策
        按照经贸类课程以及课程思政教育的相关特点,并基于当今学生发展实际状况与我国立德树人目标的要求,为促进思政教学的有效展开,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通过有效对策提升教学效益。
        1.通过“互联网+思政教育”,提升课程教学效益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引起了广泛变革。经贸类课程本身所涉及的内容广泛,知识体系复杂,因此可以通过“互联网+思政教育”来进行课程教学。比如教师在授课前,可以通过知识平台进行相关的知识检索,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知识进行划分,借助多媒体呈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就,体现我国的大国力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自信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网络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要通过网络来弘扬正能量的事迹,及时剔除一些消极、负面的消息,帮助学生对国家发展产生正确认知,不可被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错误思想所影响。
        2.优化经贸类课程整体组织结构,保证资源合理分配
        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经贸类课程更是系统性学科,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为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必须要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充分投放。在教学工作中,学校要加紧研讨经贸类教学方案,不仅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正确的拆分与讲解,还需要做好思政教育任务的划分,以学校党委牵头、学院党委负责、学院教师参与为基准开展工作,课程思政教育要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状况开展,充分吸取学校师生的意见,实现教学目标的精细化处理。同时,根据经贸类教学的实际特点,要通过实训与锻炼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红色基地的实习中,在浓厚的国家情感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美德,使立德树人目标真正站得住。
        3.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客观真实反映教学成果
        教学并非仅仅为了成绩,而是为实现人才的全面性培养,从而促进社会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在经贸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就要实现传统考评机制的突破性变革,构建起完善的考核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需要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个人表现、思想状况、实践能力等进行充分的考量,形成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考核机制。针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于较为落后的学生要提供及时性帮助,让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自己的行为处事,不再单一以成绩为基准,而是真正地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吸收和学习思政元素,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4.整合校园资源,营造浓厚的思政学习氛围
        课程思政教育并未单一教学元素,而是需要整体校园环境的配合。当前很多高校中均已经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类课程,中国历史类教育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成为学生必修科目之一。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在校园内充分发挥思政资源的用处,在重视校园本身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学科关联,比如实现经贸类和马克思主义类学科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联合,并开展社团交流,促进不同学科间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弥补自身专业上的不足,促进学生知识的宽泛化延展。
        三、结语
        课程思政教育涉及很多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经贸类课程而言,要想实现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要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教学体系挖掘教育资源、构建完善的教学考评体系以及营造浓厚的校园思政学习氛围,以在潜移默化间提升学生的思政学习意识,让思政学习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在尊重学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升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陈传胜.新时代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0(10):40-41+44.
[2]朱静.新时期实现高校思政课程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70-72.
[3]赵明亮.国际经贸类专业课程及时性教学与研究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0):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