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5期   作者:孟凤菊
[导读] 语文课程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改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全面地培养小学生阅读、写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全方位的发展。
        孟凤菊
        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伏道镇伏道中心学校  456171
        摘要:语文课程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改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全面地培养小学生阅读、写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全方位的发展。阅读是学生进行写作和交流的基础,所以老师要积极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做好准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引言
        在素质教育改革深入的过程中,明确要求了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也能促使其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实践教学
        为了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和心理特征,不断优化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结合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加强课堂互动,以获取有效的信息;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而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由于缺乏实践教学,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应用,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程序化的阅读教学降低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整体的实践性,难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方式刻板,阅读媒介单一
        部分教师还存在教学方式刻板的问题,在课堂上只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生就只是单方面的接受知识,学生提不起兴趣,在度过初期的好奇后,积极性与主动性都大大减弱,阅读效果必然不佳。另一方面,教师还在靠单纯的课本材料作为学生的阅读媒介,阅读媒介单一,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当前是信息化时代,阅读媒介已经越来越广泛,阅读书刊、报纸、新闻、看电子刊物、听广播或者看有意义的视频等,都是阅读,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发掘阅读资源,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学生们对阅读语文不感兴趣
        小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态度最终都受到兴趣的影响,尤其是语文阅读。当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时候,还处于兴趣学习的阶段的学生会积极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课堂教学。但受课程目标的影响,语文阅读不仅包括阅读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和生活,还包括阅读枯燥的解释和学习阅读技巧。这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了不同的兴趣。如阅读更专业,也不那么有趣的描述性文本,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为了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学生的兴趣影响着课堂参与的有效性。有时候教师没有使用足够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就开始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对阅读提不起兴趣,那么便会减缓阅读教学的速度,影响阅读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大降低了小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的有效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创新相关举措
        (一)让多媒体技术为古诗词教学服务,创新方法
        古典的诗词文化是我们优秀的精神食粮,也是每位小学生都应当掌握的知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深厚文化积淀的象征,其优美的古诗词中不仅包括了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更富含丰富的意境。经常朗读古诗词的人,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文学的魅力和馨香,另外,古人的一些智慧和优秀品质,也会对读者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李绅的《悯农·锄禾》就可以让学生懂得劳动成果的不易,继而形成勤俭节约的意识和习惯,又如,孟郊的《游子吟》就可以让学生形成感恩意识,未来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不断更新,他们还将对“儿行千里母担忧”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省去了教师大量板书的时间,并且通过投影设备,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生动、形象、趣味的教学氛围,所以,语文教师也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展示古诗词中的视频意境,让学生在浏览视频的基础上,更实现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在多次的阅读中积累点滴古诗词阅读经验,这样就可以带着更强的自信和成就感参与到更复杂的古诗词学习过程中,从而爱上古诗词,乐学古诗词。
        (二)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各类型文章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充分表达,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做好文章生词等基础教学,更重要的是做好学生的写作以及阅读学习指导。小学语文学科的教材中所收录的各种阅读文章都蕴含了文章作者极为丰富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图。因此,语文教师开展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时,应当重视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到文章作者想要充分表达出来的真情实感,按照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断地锻炼以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自主阅读能力。首先,教师引导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深入的了解阅读教学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完成文章的有效预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把文章当中的情境以及内容更为形象且生动的展示到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更为直观且形象的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基调,有助于学生更为全面地掌握文章的脉络,从而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一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当中,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词汇储存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无法深刻地感受到阅读文章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更为深刻的学习以及掌握文章当中全部内容,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雨后世界》一课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前导入的时候,学生可以观看教学课件,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绿油油的草地、亮晶晶的露珠……真实的场景,调动学生对于文章阅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由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进一步的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组织课堂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在课程教学指导期间,应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部分,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敢想敢做的创新实践精神。当学生有意识地利用一切条件进行阅读创新实践探索时,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需能按照文本内容的要求进行精确表达。阅读能够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条件,教师要明确小学生具备个性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最初的独立能力培养,都需要从模仿学习开始之后完成个人思想观念的精准传递。教师首先要对口语表达、阅读探究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口语表达是实践探索活动的基础条件,学生因此获得发展个人知识应用能力的体会,再回看阅读文本,学生能够产生不一样的阅读和学习体验。经过积极的情感观念的养成,学生在阅读学习阶段个人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锻炼,通过阅读实现了个人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为学生创建轻松、积极向上的阅读环境,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其语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炳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18):143-144.
[2]叶泳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探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1):43.
[3]韦雁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J].新课程(上),2019(11):142.
[4]王承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2):116-117.
[5]王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二——热点探讨[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