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智能配电网建设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智能配电网在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对智能配电网的建设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促进我国智能配电网的高速发展。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建设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智能电网是世界公认的电力技术发展趋势,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更新换代比较快,而且内容繁杂,研究的过程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智能配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两大方向之一,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可以显著提高电网的运行安全性和运行效率,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工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1电网工程建设面临的内外部新形势
1.1建设环境成为电网发展的外部制约性条件
在保证规划“落得下”方面,电网项目所在的负荷密集区往往是城郊及重点园区,受地方政府在土地开发、园区规划、环保治理等方面政策因素制约,局部地区电网规划落地困难,造成电网结构薄弱、重点送出断面重载,影响了供电服务与电网安全。在解决项目“送得出”方面,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与多行业大规模集中建设,部分区域线路通道、城区选址布点受限,导致“青征迁”工程量大,群众补偿期望与合理政策标准差距较大,导致建设过程中通道清障普遍受阻严重,直接影响了建设工期和安全管控。在推进过程“建得好”方面,政府管理机构职责调整与监管模式发生深刻变化,需要我们主动适应政府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放管服”改革,主动对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验收方式向企业自主验收的转变,实施组织流程管理提升。
1.2专业不协同成为电网建设效率的内部制约性因素
在设计可研“行得通”方面,项目前期可研初设深度不足,导致项目建设中的路径、站址变化,增加了手续协调难度与合规性风险,制约了项目建设周期。总体规划滞后与项目储备不足,部分重点断面供电能力“补强工程”建设期较短,“前松后紧”矛盾比较突出。在建设实施“理得顺”方面,还存在发展、建设、生产、营销等专业相互衔接服务不紧密,建设过程组织协调不畅、专业配合滞后等问题,还需大力提升。此外,专业流程与组织协同不足,设计图纸与材料设备计划招标采购供应链条较长,物资与建设管理体系嵌入融合不够,各专业信息和数据缺乏有效的互联共享,外部环境协调进度与施工组织脱节等因素,都较大影响了建设效率。
1.3施工安全管理成为电网监管的制约性问题
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生命财产与经济损失,一是严重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更是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近年来公司系统发生几起较大基建领域分包人员安全事故,就很典型。建管单位在甲方管控方面,尤其是项目管理人员配备、管理能力不足问题还较突出;施工单位对基建改革12项配套措施执行不彻底,现场项目部组织与作业层班组建设不实,安全管控效果与实现“自己干”尚有差距;工程监理监督履责能力尚待提升。当前电网建设任务处于高位运转,如何强化基建工程建设安全管控能力,在落实安全责任制、转变作业组织方式、加强工人技能培训及现场风险管理上持续发力,显得至关重要。
2电网工程建设管理主要提升措施
2.1强化政企联动,营造良好建设环境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省市县电力发展协调机制,持续改善外部建设环境,保证电网建设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融入政府统一规划管理体系。公司发展部门与地市公司主动对接好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定期参与各级地方政府规划委员会工作并将电网规划纳入市政规划。发挥政府在电网规划“落得下”的决定因素作用,使电网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园区规划、能源规划等有机融合,共同推进电网规划落地。建立电网项目集中会审机制。促请政府建立对电网项目规划建设的各类手续“一站式”集中审查机制,尤其在着力解决城区布点、新能源接入及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配套供电服务等重大投资、民生工程上。促进政府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尤其在消防、环评等关键手续采取定期对接,大力压降建设用地、林业手续等前置审核类手续的许可周期上。
2.2优化组织流程,提升专业协同效率
电网建设是多专业参与的系统工程,建设管理要强化协调组织,保证在项目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建设、总结评价各个阶段的各类设计方案、材料设备、资金、劳动等资源投入,积极构建“扁平化、短链条、高协同”的专业长效新机制,更好服务与推进项目建设。优化建管单位职责界面,实现工程管理“扁平化”。合理调整省级建设公司与地市公司建管任务,将部分主网工程划归地市公司。充分利用地市公司管理力量,更好发挥属地协调和内部专业协调优势。实行“一口对外”统筹手续办理,提高停电计划、竣工验收、档案移交、费用支出等多环节的工作效率。推进设计可研初设一体化,实现前期管理“短链条”。建立可研初设一体化领导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发展和建设部门协同推进,确保项目前期与工程前期设计成果的无缝过渡。深化设计选址选线协议办理,确保设计重大技术原则的统一性。落实项目可研、核准等项目前期工作节点跟踪,及时掌握“青征迁”等外部政策信息,做实工程前期准备。
3智能配电网发展趋势
1)技术发展趋势。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配电网的运行效果、改善运行环境,需要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朝着以下方向发展:第一,信息采集技术,该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采集电网运行所需的数据信息,是电网稳定运行的基础。第二,基础监控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为智能配电网的运行提供了全程、实时的状态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运行故障问题,做出及时的反应。第三,自愈控制技术。通过自愈控制技术提高了智能配电网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电网可自行解决一些基础性的故障问题,有助于运行效率的提升,减少了运行维护的成本。2)改造智能配电网网架。针对我国现阶段智能配点网建设的现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对现有的配电网网架进行改造,改造原则包括优化电网结构、合理布局;合理利用现有电力设备,提高输变电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采用差异化规划方案,提高电网经济性;加强智能配电网技术革新和研发,降低配电网运行风险。3)实现配电终端标准化。智能配电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实现通信规约的标准化、通信模块标准化以及终端运维标准化,要对全国各地区的配电网电源箱(即一二次融合环网箱或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等)进行统一规划,使用统一规格和尺寸,采用相同的安装方式。另外,对于智能配电网的运行维护、设备检修、报错等工作流程也要进行标准化的规范,例如每天进行巡线检查、每周进行一次设备检修和运行维护,使用全国统一的设备报错系统等,进而提高智能配电网的整体运行效果。
结语
结合电网公司基建工程建设实践,分析电网建设内外部管理要求,总结性梳理了构建政企联动的适应举措与强化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以建设管理过程中的环境、人员、设备物资、组织方式、管控技术等生产要素为改进对象,推进管理组织流程优化与专业协同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丁向群,郑潇.智能配电网现状与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8(21):176.
[2]曾春盛.浅谈智能配电网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设备工程,2019(18):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