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大学校园的生活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波,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意义,从美国和日本获得的启示,针对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应对能力提出建议: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宣传教育;大学开设公共的心理基础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加强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训;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针对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保护机制。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健康;大学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心理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干预的理论尚未成熟,干预管理措施尚未形成系统模式。在经历了2003年全球性的SARS、2004年的禽流感、尤其是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及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威胁和考验后,我国开始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心理干预的研究。在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中,对于人群密集、传播率高的各高校,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及其周围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广大师生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及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其他引起的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尤其给大学校园的生活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1 文献综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在国外一般被列为危机预警领域,其研究最早被用于20世纪20年代的军事预警,大多是用于研究应对战事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对战争所衍生的相关问题做出全面细致的研讨。20世纪中后期,国外将危机作为一门学科,学者们竞相研究。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危机管理理论成果,例如:危机生命周期研究,学者芬克(1986)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以及密特罗夫(1994)的五阶段模型,以及最基本的三阶段模型。从而将危机管理的阶段分为危机预警及危机管理准备、识别危机、隔离危机、管理危机、处理危机这几个阶段,其中危机预警被作为预防的最佳手段而备受关注,这有助于有效的防治事件的发生,以便有的放矢的制定对策。
2高校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反应
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一个从青年期向成人期转化的重要时期,不仅生理和心理不成熟,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力都比较弱;而且由于大学生活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带有明显的独特色彩。心理应激水平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其是否会拥有美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经历。他们常常在一些大型的突发事件面前缺乏应对能力,进而在个人和群体层面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给高校的学生工作乃至教学工作带来严峻的障碍,处理不当甚至会引发影响稳定的大规模群体事件。目前,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就会被打乱:学校进入相对封闭的状态,全校停课,部分学生被隔离,学生无法与外界联系。这些措施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之处于较高应激水平中,出现不正常的情绪。学生如果长期处在恐惧紧张状态下,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和一些生理反应。[2]
3高校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建议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国家和政府不仅应该制定整个国家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对和处理机制和政策,相关部门也应该针对大学生人群特点研究和制定符合大学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和政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管理已经被提到各高校议事日程。过去,各高校的领导者们习惯于常态管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仍然采用常态管理方式来解决问题,往往会错过应激与控制的最佳时机,使危机事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进而给学校造成更多危害,制约了高校教育的稳定和发展。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高校的管理者们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以确保高校稳定、健康的发展。高校的应急管理机制是属于综合性的管理机制,而且高校管理又有别于其他部门的管理,不仅有常规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还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加之当前人才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越来越重要。
因此,笔者对高校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3.1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宣传教育
在大学设立心理咨询室其实在我国的很多大学已经很普遍,而且也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点,很少有存在心理困境的大学生去心理咨询室咨询和治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袭时,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所起的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学校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宣传,使广大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掌握疾病流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让他们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防、可控、可治,进一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以宣传防治知识为主,明确群防群治的措施和公众的义务与责任,要真实报道疫情,并要减少有可能引起心理恐慌的报道。心理干预可以通过宣传正确的防治知识来实施,防止歪曲事实、过度紧张和麻痹大意等倾向。
3.2加强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训
大学生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易出现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与大学生心理知识和应对突发事件实践能力不足可能有很大的关系。学校可以加强公共心理课程教育和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并将其作为大学生的两门必修课程。大学的相应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专家讲座,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修复自己的心理漏洞,使大学生在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有更强的心理抵抗力和心理应对能力。培养学生更多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加强突发事件的实战演练,提高大学生的实战应对能力。这些应该是教育管理应该重视的问题,只有大学生真正在实践时会运用积极的方式和途径,战胜突发事件带来的身体和心理问题才成为可能。
3.3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针对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保护机制
针对人格特质稳定的大学生可以采取适当放宽、适当观察教育的保护机制,保证人格特质稳定的大学生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积极态度和行为,但也不能放松警惕,防止出现异常的情绪和行为。针对人格特质不稳定的大学生,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该本着重点监督、重点指导教育原则。由于人格特质不稳定,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出现偏激和消极的行为,例如喝酒和过分使用药物等,不仅影响身体而且影响学习生活。学校相关人员和班主任辅导员应该重点观察其行为举止是否异常,及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进行系统研究、了解大学生心理应激基本状况,探索影响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人格因素,做到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和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心理的研究,无论是从人们的关注度、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还是从建立管理机制的角度,都是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因此,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应激心理问题的研究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急措施更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汤晓玲.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的分析及应对方式[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8(3):42-41.
[2]孟惠平,栾天宇,杨延哲.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影响的调查[J].吉林师范大学学校:自然科学版,2005(4):42-44.
[3]张国志,范妮娜,关宝丽,等.非典流行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量[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2,2(7A):45-48.
[4]安学军,李冬梅,王莉,等.从SARS流行反思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1):10-11.
基金项目:
本项目受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11047087。
作者简介:
金悦洋,女,汉族,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校大学生。
张文鹏,男,汉族,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