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义山
武汉华胜工程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200
摘 要:医院建筑施工工程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施工现场没有详细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流程,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就难以保障施工流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工程建设也会缺失一定的指导和参考。鉴于此,应运用规范化、科学化的方法对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整个项目工程进行有效管理,提升医院工程建设质量。
关键词:医院建筑;施工管理;措施分析
1 医院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点问题
工程项目工期紧、节奏快、施工作业面分散,施工前期准备不足、项目前期策划深度不够,适用性、系统性的管理制度及措施不完备,不能够有效促进施工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管理机制不协调现象,造成众多施工环节不能够协调进行,施工现场一度混乱,影响工程的顺利运行。
项目施工涉及专业门类多、专业性强、施工内容交叉影响多,对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及施工作业人员要求高。施工工序转换快、作业人员流动性强、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低,对质量、安全智能化管理难度大。对于人力资源的协调不稳定,造成一部分的工程建设难以保证技术人员“全员在线”,一旦发生生产问题和安全问题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造成了工程整体的消极影响。
施工过程变化因素多,各参建队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施工内容隐蔽项目多,标准化施工难度大,对成本智能化控制及管理要求高。在当下医院建筑工程开展中,大量监理人员缺少对医院建筑的必要认知,其了解范畴局限在民用建筑、住宅等领域中。需要注意的是,医院建筑与以上二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监理人员未能够认识到医院建筑自身特点,极易造成工程监管监督工作失衡,不利于医院建筑工程管理稳步推进。
2 提高医院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效果的措施分析
2.1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医院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认识到,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因建筑工程项目的固有特点,使得其质量管理的要求相对更高,必须坚决筑牢这一生命线。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和公众依赖性愈发增强的今天,需进一步强化全体管理人员职业操守,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体系,做到纵向全过程、横向全系统、意识全方位、时间全控制的施工智能化管理。
建筑工程在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加强对细节问题的整合和处理,进而保证大量的精细问题能够得到落实和处理。在工程运行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环节、技术、原材料、设备、人员等配置和使用的问题。在工程运行流程上进行监督和监管指的是能够在原材料流向工地的阶段进行详细的检验,并且优化设计建筑图纸,保证建设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筑结果的科技性和有效性。
2.2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由于建设工程需要协调大量的因素,例如工程运行的流程,不同施工环节的次序,工程图纸设计和落实。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研究影响工程运行的重要因素,同时能够制定相应的计划书保证工程运行中受到的客观因素影响几率降低。医院工程项目众多,所使用的原材料、设备、工作人员情况极为复杂,在工程项目统筹安排的过程中应将原材料的使用、设备需求、人员配置等相应的因素进行细化部署。工程运行的进度应当按照周、月、季度、年为单位,涉及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并且在一个阶段完成之后组织相应的总结会议。在会议中研究当下工程进度和注意要点,总结已经结束的工作内容中需要完善和规避的问题,对进度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兑现,及时对进度滞后部位,通过技术、组织、激励等措施动态调整,切实落实好进度控制。
2.3 注重技术创新
对医院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技术进行优化,除了可以提高医院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之外,还可以推动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企业应秉承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对战略目标进行明确,适当加大研发部门的投入,开发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落实好创新型施工管理理念,进而满足建筑施工需求。同时,建筑企业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归纳和分析自己在施工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以便制定解决方案,防止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例如,在病房楼外墙施工的过程中,施工缝处理因为受混凝土墙特性的影响,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对此可在外墙安装贴膜板,促进外墙施工质量的提升,并减少裂缝;在医用气体管线预埋施工时,传统施工方式要在砌体砌筑施工结束后,结合预设安装点对管线进行排列,然后再进行预埋施工,并通过细石混凝土找补缺漏。但管线施工材料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施工时会出现空鼓、开裂等问题。基于此,应做好管槽处理工作,当管线预埋完成之后,用砂浆材料予以填充,并优化施工质量。
2.4 构建绿色管理体制
医院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施工状况建立绿色管理体制,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管理体制予以不断的完善,制定绿色施工目标以及管理制度,进而让医院建筑工程在绿色施工体系的支撑下,高效、稳定地进行[3]。同时医院建筑工程的相关部门均要配合、支持绿色施工理念的落实,结合部门工作内容,相互配合,确保绿色施工有序进行。
2.5 合理利用BIM技术在
2.5.1可视化施工场地布置
场地布置是工程准备期的关键工作。传统的施工现场布置方案通常是在编制施工组织计划时,由投标编制人员凭借经验进行场地静态设计。这种静态布置的方案很有可能因现场进度变化而失效,增加设备拆卸、物料二次搬用的施工成本。此外,传统的场地平面图通常以二维形式呈现,不能直观展示各专业的资料信息,不利于场地的综合布置。
医院建筑工程在项目准备阶段借助BIM技术进行施工场地布置,对施工现场中的临时设施(如钢筋加工厂、木制加工厂)、大型设备安装(如塔吊、脚手架搭建)、生产操作区、生活区进行优化选址。在材料、设备未进场时,三维模型以动态的方式模拟出合理布局,使作业人员提前熟悉场地周围道路和施工环境,节约了运输时间及二次搬运的费用。同时,加强了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各区域的了解,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优化了施工场地布局,确保了施工进度。
2.5.2地下桩基础排布
医院建筑工程一般是重点大型公共建筑,地下室单体面积较大且为一个整体,平整度控制难度较大。同时,医院建筑工程建筑结构较为复杂,仅桩顶标高就有10多种不同的尺寸。因此,医院建筑工程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地下桩基础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存在大量未知的施工风险。如果能在施工前模拟出施工过程中桩基础的排布位置、顺序和精确的桩间净距,可大大加快桩基施工速度,避免出现断桩、碰桩等返工问题。
基于BIM协调性的特点,通过智能软件模拟搭建地下三角桩基础BIM结构模型,可以直观查看断桩、碰桩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将BIM模型中桩基进行参数化标号,导入智能软件,可以快速检测碰撞问题,并测算出三角桩相邻桩基优化后的最小净距。在实际施工管理中,利用BIM技术可视化的特点可以明确施工顺序、桩间点位,从而达到精细化施工的目的,节约人力和物力。
2.6 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若想把施工管理制度严格落到实处,就应借助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一般情况下,管理人员把相应计划制订好后,工程现场人员可以进行试运行,在此段时间内,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匿名信箱反馈和评价施工管理制度,管理人员通过这些评价充分了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积极完善与更新制度。
结 语:
综上所述,医院是我国公共基础工程的重要环节,在工程建设中应科学设计建设形势、全面部署建设内容、合理管控工作人员,进而提升医院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涛.浅析医院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J].轻松学电脑,2019,000(013):1-1.
[2]林扬.医院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措施[J].四川建材,2019,v.45;No.231(11):205-206.
[3]谢琛.医院建筑施工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9,000(007):63.
[4]章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解析[J].中外企业家,2018,620(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