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维
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 110011
摘 要:根据严寒地区气候特点以及相关规范的规定,车站公共区通常采用机械通风,不设置空调系统,设备管理用房由于人员舒适度及设备运行工艺性,需要设置空调系统。地铁车站的设备管理用房根据功能、性质和使用要求不同,通常分为管理办公用房、发热量较大的强电电气设备房、发热量小的弱电电气房屋和其他设备房屋等三大类,设备管理用房的通风空调系统主要为排除设备及管理用房的余热和余湿,以保证房间环境温湿度满足设备工艺及人员舒适要求。目前,在地铁工程地下车站设备管理用房一般采用的通风空调系统方案有两种:方案一,风冷机组+柜式空调机组的全空气一次回风系统;方案二,变制冷剂流量分体多联空调+机械通风系统。
关键词:严寒地区;地铁;空调;通风;
1 系统功能比较
两种通风空调系统功能分析比较表如下所示:
方案一 方案二
2 设备初投资比较分析
以典型地区标准2层地下车站设备管理用房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的经济比较分析如下:
方案二 主要设备材料表
3 多联机空调系统主要优势
3.1 冷源布置灵活
为满足风冷冷水机组散热要求,正常条件下应将设备放置在地面,但由于各地规划部门的要求,风冷冷水机组放置于地面较困难,部分地铁线路只得将车站的风冷冷水机组放置于地面下沉空间或风井底部。如将机组布置于地面,夏天运营使用效果最好,但当冬天设备停止使用,室外温度急剧下降,设备机油在冬季容易结冻,每年夏季机组使用前,都需要对设备进行重新维护,运营成本较高。如果将机组放置于地面下沉空间,由于设备四周进风侧距离墙体较近,往往不足1m,设备散热条件差,机组夏季使用效率较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超温报警。如果将设备放置于排风井底部。由于风井底部四周都是封闭空间,相比于设置在地面,设备散热条件差;同时风冷机组会阻挡部分排风道过风面积,造成车站风机正常运行时排风阻力增大;车站火灾排烟时,烟气可能会对风冷机组造成冲击。排风井底部容易堆积垃圾,环境条件较差,需要运营人员及时进行清理。对于多联机空调系统,其室外机尺寸较小,布置灵活,每套系统的室外机可分散布置。根据各自车站实际条件,布置在室外、排风道、活塞风道、迂回风道内。既可以满足夏天散热要求,又可以满足冬季人员制热需求。
3.2 环控机房布置灵活
多联机空调系统省去机房内的柜式空调机组(用送风机取代),空调水系统(包括机房内的两台冷冻水泵、一台定压补水装置、一台全程水处理器),占用机房空间小,机房内风机布置更灵活。特别是考虑到新规范要求防烟风机、排烟风机均需要单设机房,即将传统环控机房“一拆三”,总体机房面积必然增加。多联机系统省去了空调机组和水系统设备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占用机房面积小,就显得更为适用当前规范要求。
3.3 运营维护量小
如果采用风冷冷水机组系统,在开春季节水系统水管容易发生爆裂现象,比如小系统AHU盘管,DN25冷水管;空调机组盘管内积水由于很难完全放净,冬季新风通过空调机组时易发生冻害,运营维护成本高。如果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由于取消了整套空调水系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
3.4 工作人员可精确、自主控制温度
多联机空调可实现设备管理用房的工作人员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及设备工艺需求,对房间温度自主、精确的控制,对室温最大波动范围可控制在±0.5度,各房间可实现就地控制环境温度。根据以往线路经验,对于风冷冷水机组方案,由于集中空调的开启时间由调度部门统一控制,运营人员无法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控制室内环境温度。由于人的体制不同,人对房间热环境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加上调度部门与运营部门沟通不畅,实际运营中工作人员的热舒适性水平相对较低。而设备房间发热量也往往存在提资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导致部分房间过冷或过热。基本满足舒适度及工艺需求,又造成了能源的浪费。重要房间多联机系统可设计成互为备用,当某室内机或室外机故障,不影响同类其他房间使用,系统运行可靠性较高
3.5 可以在冬季使用
将人员房间多联机室外机放置在车站主体活塞风道附近,夏季可以通过列车的活塞风散热。冬季时由于区间温度较高,可以满足多联机制热的环境使用要求。对于人员房间多联机空调系统,可以满足冬季采暖使用要求,进而节省部分电采暖器的能耗;对于设备房间多联机空调系统,当部分房间冬季温度过高,且冬季新风井关闭时,可以开启多联机空调进行降温。
结 论: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结合既有线路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变制冷剂多联机分体空调+机械送排风系统在严寒地区设备管理用房空调系统中较为适用。
参考文献:
[1]李晓菲. 冉 航.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设备管理节能分析[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9(04):15-18.
[2]魏亚志. 曹学明. 丁 路. 地铁设备管理用房全空气空调系统计算方法[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8,32(06):627-630.
[3]黄明才. 地铁车站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运行优化[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8,32(02):16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