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萍 全梓林 蔡晓雯 邓莉莉 刘卓华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 广东广州 510080)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为实验对象,随机抽取14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2例。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焦虑、抑郁情绪及血压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依从性、焦虑、抑郁情绪和血压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心理护理作为临床的新型护理模式,能够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用药的依从性和自主性,从而增强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帮助其调节、改善血压,促进其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高血压;用药依从性;焦虑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1],2014年底,我国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展,众多的高龄老人的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不断增加的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血压明显增加了老年患者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主动脉及外周动脉、肾功能衰竭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是导致老年人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在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偏低,老年人群因社交活动范围、文化程度、疾病等多种因素,对高血压的认识程度不高,据统计,我国≥60岁的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约为49%,其控制率仅占7.6%,血压控制率低与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差有密切的关系[3],如何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稳定老年患者的血压,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作为心理应激源,高血压会影响到患者的神经系统,引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加速患者的病情进展[4]。本文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笔者的实验研究报告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为实验对象。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2例。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心理护理,男42例,女30例,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60岁,平均年龄(70.09±1.34)岁,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41.11±9.27)mmHg、(93.57±8.17)mmHg,文化水平为大专的有7例,初、高中的有30例,小学的35例。观察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给予观察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男40例,女32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62岁,平均年龄为(69.96±1.47)岁,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41.46±9.3)mmHg、(92.78±8.66)mmHg,文化水平为大专的有9例,初、高中的有26例,小学的37例。经软件计算,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1)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值和各项生命体征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告知主治医师并配合医师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并对患者进行详细病情宣讲和心理安慰,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护理人员还应叮嘱其患者按时用药,并根据其血压改善情况调整服药量。每一周举办一次与高血压有关知识的讲座,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掌握度,清楚保持良好的心态对疾病的治疗有益;护理工作人员需认真倾听高血压患者主诉,积极回答其疑问,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性地安慰,继而不断消除高血压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
(2)给予观察组常规心理护理模式基础上,实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首先,对患者的认知行为能力和抑郁焦虑情绪进行评估[5]。科室主治医师和心理咨询师应共同与患者进行交流,掌握患者对疾病和用药的认知和理解情况,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其次,实施具体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对于孤单患者,护理人员需加强与其交流频度,主动鼓励其与其他患者交朋友,定期在社区中心内组织娱乐活动,让患者之间可加深交流,从而互相鼓励和监督;对存在悲观绝望情绪患者,护理人员需让其认清自己病情,从而提高治疗信心;对存在烦躁情绪患者,护理人员需充分尊重患者,提高亲和力,通过交流了解患者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让其放松身心;指导高血压患者采用音乐方法或呼吸法等放松身心,消除负面心理情绪。让高血压患者了解放松训练的基础原理和基础特点等,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放松方法。 护理人员可以遵循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引导其讲述认知行为,帮助其分析消极情绪对病情恢复的影响,并向其讲述相关医学知识和不按时服用药物的危害,从思想和行为两个层面对患者进行引导和训练,改善其抗药情绪和行为[6]。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与患者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及时帮助其解决问题,在闲暇时为患者播放轻松的音乐,或者带领患者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增强患者的配合度和用药依从性,最后,护理人员还应与患者家属进行交往和沟通,增强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知,使其帮助护理人员更好的护理患者。
1.3评价方法
(1)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用药依从性。
(2)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在护理前1周对患者进行测量,在护理后1周再次对患者进行测量。
(3)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9.0软件进行x2检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用药性情况比较
如表1,观察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后的用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n]
2.2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
如表2.1,观察组患者实验后焦虑(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分数[(±s),分]
如表2.2,观察组患者抑郁(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分数[(±s),分]
2.3两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对比
如表3,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3两组患者血压改善情况[(±s),mmHg]
3.讨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处于不断加剧状态,老年高血压发病率较高且不断上升,若不及时控制,会导致肾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出现,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7]。高血压作为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根治,较长的病程很容易让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加之老年患者的内心敏感度较高,时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降低了治疗依从性,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8]
3.1 心理护理能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依从性
高血压是诱发机体冠心病、肾脏疾病、脑血管病、心脏衰竭等病症的根本诱因,且在病程长和易复发等因素下,患者需终身用药,且在保证降压药合理使用的前提下,90% 以上患者血压处于正常标准,而在国内外研究中,服药依从性差是导致降压效果差的首要因素,有效且合理的服药依从性干预,是增强血压控制率的关键[9]。若要保证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可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全方位把控每一位患者心理特点,依据教育程度、性格特点等因素,做好有效的情绪疏导。即可对孤独老年患者予以陪伴,且指导其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若患者表现为固执或自尊心强,切勿对患者行为予以否定,而是针对其积极面予以肯定,再做好不良内容提醒或协商,指导患者 做出对应改变;若患者表现为忧虑恐惧,可借助情绪疏导, 减轻其顾虑点,强化其对疾病的认识,增强信心[10]在治疗过程中既不主动配合又无法做到自我调节,加大了该疾病的治疗难度。心理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能够帮助老年高血压患者疏通心灵、消除忧虑,增强其服药依从性,不断提高其自我管理意识[11]。
观察组患者其服药依从性为62.50%,远高于对照组的34.72%。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患者焦虑情绪有所改善,其自主管理和用药性会响应增加,最明显的临床效果为应用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3.2 心理护理能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
相关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情绪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作为新型护理方法,心理干预是心理护理过程,可应用于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患者的护理,让患者保持思想的稳定性[12]。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将患者所观与能观融合为一体,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缓解。心理干预简单、安全且方便的特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预后恢复。根据本研究可知,进行心理干预后的患者其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分别为(42.73±8.2)分、(40.0±6.1)分,远低于对照组。可见,个性化心理护理能够有效调整患者情绪。有研究指出,基于知信行模式护理干预的患者在焦虑与抑郁程度上明显轻于常规心理护理,提示知信行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在护理中通过提高患者知识维度水平,增强患者对慢性病的科学认知能力,提高治疗信心,从而改善了患者不良情绪[13]。本研究采用的心理护理措施与知信行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个性化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其建立自我管理和服从意识,增强其用药依从性,帮助其有效调整血压,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策略[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2, 20(5): 507-509.
[2] 曹倩. 老年综合评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治疗中的应用[D]. 安徽医科大学,2019.
[3] 王珠燕. 我国社区老年高血压现状分析研究[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2): 127-128.
[4] 李鹏. 基于社会关系质量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社区护理路径研究[D]. 2018.
[5] 刘凯蒂.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评价[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 10(16): 50-52.
[6] 甄丽娜.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15): 275-276.
[7] 王宏艳,杨晓亮,焦娇. 综合干预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9, 21(3): 208-212.
[8] 张帆. 高血压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特点及与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关系探讨[J]. 黑龙江医学, 2018, 42(8): 753-755.
[9] 王彩霞,赵军.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研究进展[J]. 吉林医学, 2020, 41(5): 1208-1210.
[10] 顾迎春,黄芬. 居家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和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27): 187-189.
[11] 肖丽萍,尹德铭,伍惠贤,等.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伴有焦虑、抑郁心理情绪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心理月刊, 2020, 15(10): 20-21.
[12] 马盈宁. 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饮食保健, 2019, 6(12): 238.
[13] 刘美丽,朱丽辉.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在疾病预防保健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9, 26(3):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