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晓
天津市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疗养院 天津市 301600
【摘要】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帕利哌酮和氟哌啶醇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病例筛选我院精神科接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将所有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进行治疗研究,共分成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氟哌啶醇治疗,观察组则使用帕利哌酮治疗,将两种治疗方案最终获得的临床效果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同对照组数据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获得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患者的精神症状(BPRS)以及认知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最终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两组指标数据差异性已达到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时采用帕利哌酮药物进行治疗,所获得的治疗效果较高,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尽早改善,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帕利哌酮;氟哌啶醇;临床研究
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该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思维联想障碍和情感障碍,常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孤僻、迟钝少动以及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差等,且多数患者还会存在攻击行为,因此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家庭负担,还会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一定影响[1]。为进一步提升精神分裂症疾病控制效果,本文笔者详细研究了帕利哌酮和氟哌啶醇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详情已在下文中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筛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病例筛选时间段为2020年01月-2020年10月,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病例人数分别有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9例/15例,患者年龄均值为(39.5±2.8)岁;观察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值为(39.0±2.7)岁,组间资料对比存在的差异性经计算显示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治疗,初始服用剂量为每次4mg,每日用药一次,并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随时调整服用剂量,最大剂量控制在每日10~20mg。观察组采用帕利哌酮治疗,初始服用剂量为每日3mg,连续用药一周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况,将剂量调整为每日12mg。对比二组患者2个月后的治疗效果。
1.3两组观察指标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精神分裂症状进行评定,总分值为126分,总分35分为临床界限,超出35分为存在精神分裂症,得分越高则表示病情越严重;运用WAIS-RC量表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对比,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认知功能恢复越好;运用调查问卷方式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总分值为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越好。
1.4最终治疗有效率判定
治疗显效为患者的BPRS评分小于35分,生活及工作均恢复正常;有效为患者的BPRS评分小于45分,生活及工作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为患者的BPRS评分达到55分以上,且生活及工作能力均未达到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的和。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9.0,计量资料描述运用(±s),检验用t,n(%)和x2为计数资料描述检验方法,组间资料对比差异明显时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之间治疗效果对比详情
判定结果显示,最终观察组获得的治疗效果较好,总有效率达到了97.1%;而对照组的上述指标结果仅为82.4%,二组指标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对情况[n(%)]
2.2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详情
治疗前的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存在的差异性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状和认知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患者最终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各指标结果同对照组比较已占据显著优势,组间指标数据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表2两组间的指标对比详情(n=34,±s)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已成为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高发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生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生活压力过大、生物化学因素、病前性格特征、经历严重危机以及创伤事件等[2],患病后所造成的一系列精神障碍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学习,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以及暴力倾向,因此会严重增加家庭负担,并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一定影响[3]。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导致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持续上升。所以,如何提升精神分裂症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尽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已成为目前社会及临床相关学者重点探讨的话题[4]。当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帕利哌酮和氟哌啶醇是临床目前治疗该病常用的两种药物,氟哌啶醇属于丁酰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多巴胺受体作用,属于强效低剂量抗精神病药[5]。而帕利哌酮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之一,该药主要是通过与多巴胺、5-HT以及胆碱能等受体进行结合,能够对多巴胺的D3、D2受体进行有效阻断,而且能够选择性的结合于多巴胺的D3、D2受体边缘系统,因此能够对多巴胺的释放起到促进作用,达到改善患者阳性症状的作用。因此在获得治疗效果方面更优于氟哌啶醇[6]。本文研究结果中也已证实,观察组患者通过采用帕利哌酮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治疗效果较高,最终能够使患者的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上各项指标结果同采用氟哌啶醇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占据显著优势。
由此可得,运用帕利哌酮和氟哌啶醇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两种药物相比之下,帕利哌酮药物所获得的临床治疗有效性更高,因此建议临床将其推广应用。由于本次研究数据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还望临床相关专家和学者能够更深入的探讨分析精神分裂症疾病的用药方案,为患者探寻最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疾病治疗效率,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聪颖.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比照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018(006):99-100.
[2]章征尧.帕利哌酮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的效果[J].医疗装备,2018,v.31;No.356(07):108-109.
[3]单玉.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比照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0):57-58.
[4]孙芸,张新军,王莹.帕利哌酮缓释片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8,016(012):18-20.
[5]张霞.帕利哌酮用于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对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8,028(033):261.
[6]李志文,李然立,赵鹏.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9,17(007):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