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
哈尔滨市急救中心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150056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急救流程对院前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采用传统急救流程救治的34 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优化急救流程救治的34 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到达时间、受伤到手术时间、术后失血量、救治成功率、出院生存率、伤残率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论 优化急救流程能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出院生存率,减少伤残率,在院前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优化急救流程;院前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
腹部多脏器严重损伤常见于车祸伤、跌落伤, 受伤机制复杂, 有发病突然、出血量大、病情变化快等特点, 在短期内可造成患者血容量锐减而导致休克死亡。
一、对象与方法
1.抽取医院急诊科数据库院前腹部外伤致腹腔脏器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224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采用传统急救流程救治的患者34 例为对照组;随机抽取采用优化急救流程救治的患者34 例为观察组。
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外伤史明确,腹部创伤为主,其他部位无失能;无严重的基础性疾病,人格无扭曲,心理无障碍。排除标准:腹部大血管严重损伤;创伤第一个高峰期死亡。
3.方法。救治方法急诊人员到达急救现场时,立即判断患者伤情;迅速转运,积极抢救抗休克,保证患者重要脏器最低血氧供应;在送往医院途中反复评估患者意识、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变化,决定是否需多科协作;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允许创伤性低血压,防止血压过高加重出血,保证静脉通路通畅,一般建立两条快速补液通道;做好心理辅导,积极与家属沟通,交待病情、告知手术的必要性及风险性、签订手术同意书。急救流程 相同点:急诊科话务员接警并持续在线指导呼救者自救或他救。创伤专业组急诊人员2 min 内出诊,并迅速到达事故现场。结合患者受伤史、临床表现、专科查体,诊断性腹腔穿刺,初诊为腹腔脏器破裂伴失血性休克。不同点:人员配置,观察组抽调普外科年轻医护专家轮转急诊,每次主治医师2 名,主管护师2 名,均经特殊培训,掌握多项技能;对照组无专家轮转。急救流程,观察组采用优化急救流程,立即大抢救,同时电话通知院内启动创伤急救系统,迅速转运,边转运边完成腹部床旁彩超、抽血、导尿、胃肠减压、签手术同意书等完成术前准备,到达医院后直接将血标本送入检验科完成术前检查及急诊合血,患者直接送入手术室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流程,立即大抢救,迅速转移至急诊科,进入绿色通道,启动院内创伤急救系统,抽血、床旁彩超等完成术前检查及急诊合血、导尿、胃肠减压、签手术同意书等完成术前准备后直接送入手术室手术。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 2 检验,当有1/5 及以上的单元格理论频数小于5 时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观察组34 例患者中,男26 例,女8例,年龄18~50 岁,平均(33.17±6.88)岁,包括交通伤28 人(82.4%),挤压伤2 人(5.9%),锐器伤4 人(11.8%);脾破裂18 例,肝破裂8 例,肠系膜血管破裂4 例,肾破裂4 例。对照组34 例患者中,男28 例,女6 例,年龄20~46 岁,平均(34.21±8.08)岁,包括交通伤24 例,挤压伤6 例,锐器伤3 例;脾破裂23 例,肝破裂4 例,肠系膜血管破裂5 例,肾破裂6 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三、讨论
腹部创伤伤情较为复杂且为多发伤,临床中腹部创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现象较为常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而对此类患者的及时、有效、合理抢救,也是对创伤患者救治的关键。患者创伤后有3 个死亡高峰期:第1 个高峰期为伤后即刻,即受伤后数秒至数分钟内。死亡原因多为重要生命器官的破坏,如大脑、脑干、心脏等严重损伤,这些伤员由于伤情严重,往往很难抢救;第2 个高峰期为创伤发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创伤生命支持重点阶段,这一阶段的死亡率与抢救措施及流程直接有关,死亡原因多为创伤后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血气胸,腹部内脏器官破裂,骨盆骨折或多发伤引起大出血;第3 个高峰期为创伤后数天至数周,死亡原因多为并发器官功能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对于脏器破裂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技术就是保障,合理流程就是时间,把握创伤急救的黄金一小时,真正做到快抢、快救、快送、快治,可以有效缩短伤者得到救治时间。创伤的发生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本研究表明,交通伤是导致腹腔脏器破裂伴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占82.4%,与文献 报道结果一致。目前,我国创伤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全国每年因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约120 万人,受伤及致残人数为3000~5000 万人,故创伤也被称为“发达社会疾病”。实践证明:创伤急救是减少创伤死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合理的急救流程及第一目击者急救能力决定了患者转归。创伤死亡分为院前死亡与院内死亡,两者在流行病学特点、死亡原因及抢救措施方面也有很大差别。院前死亡主要取决于事故本身特性和院前急救状况,院内死亡则更多与创伤急救水平和抢救流程有关,而在这些创伤死亡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救护不及时或急救流程不通畅而致死。因此,优化创伤急救流程和建立创伤专业队伍已成为人类文明需要。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大中城市急救创伤中心的建立,加大了急救网络的建设,加大了第一响应人急救创伤知识普及,加大了急诊综合性创伤专业队伍的建设,使得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然而在偏远地区及一些基层医院,由于急救资源分配及交通发达程度各异,院前急救时间差别很大,所以形势不容乐观。采用优化救治流程对院前腹部外伤致腹腔脏器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急救,做到快速接警,快速出诊,快速抢救,快速诊断,快速转运,边转运边完成术前准备,到达医院直接送入手术室手术,大大提高了患者救治成功率。然而,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对院前腹部外伤致腹腔脏器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仍采取常规救治流程,未在急诊科设立经特殊培训的创伤医务人员,未进行急救流程优化,患者救治成功率仍待提高。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出院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伤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优化了急救流程,在转运途中边抢救边完成术前准备,争取了抢救患者的分分秒秒,缩短了受伤到接受手术时间,减少了失血量,赢得了手术的黄金时间和效果的最大化,发挥了人力、物力的最大效能。基层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创伤医师队伍建设,强化创伤急救的时效观念,在以患者为中性的原则指导下不断完善创伤急救流程。培训各种创伤急救诊治技能,是提高创伤抢救成功率及出院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腹部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是多方面的,不但要有高操技术、专业化团队,还需有强大急救网络及合理的流程等。笔者认为,对院前腹部外伤致腹腔脏器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进行流程优化可提高抢救成功率,但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小,未将患者术后各个脏器支持及综合护理情况对愈后影响纳入本研究范围,尚存在一定局限性,还有待于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验证。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纳入更多病例及病种,进一步论证此方法可行性,为创伤医学、危重医学及院前急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基础理论、临床研究及临床数据。目前我国急诊腹部创伤外科体系建设还未完善,还未明确急诊腹部创伤医师的内涵,医师培训计划和准入制度还未规范,因此,提高腹部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仍需与同道们共同努力。
因此,通过对68 例院前腹部脏器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提高院前腹部脏器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成功抢救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力,候云生,张新亚,等.规范和简化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救护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2018,19( 4B) : 699- 700.
[2]杨 军. 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综合急救分析[J]. 医学信息, 2017, 11(11): 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