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瑨1,薛晓杰2,张爱平3,朱保华4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江苏省南京210000)
目的:观察自拟活血化瘀方联合阿加曲班注射液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阿加曲班抗凝,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自拟用活血化瘀方,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3天、、7天及14天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一二聚体(D-二聚体)的差异。
结果:1.两组术后当天的PT、APTT、FIB、D-二聚体的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观察组术后第7天及术后第14天对PT、APTT、FIB三项凝血指标有改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第7天及术后第14天D-二聚体有明显下降(P<0.05),但术后第14天对照组相较观察组D-二聚体下降值较少(P<0.05)。2.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均无深静脉血栓(DVT)形成。
结论:活血化瘀方联合阿加曲班及单纯使用阿加曲班均有显著的抗凝效果,但自拟活血化瘀方联合阿加曲班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及血液微循环功能异常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阿加曲班组。
关键词:活血化瘀方;阿加曲班;下肢骨折;凝血指标
下肢的骨折在骨科临床中较为常见,患者在遭受创伤打击后,常会导致血凝功能紊乱,骨折手术后24h是形成深静脉血栓高危期,研究表明[1-2],下肢骨折术后4周内,凝血功能系统处于被激活状态,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异常,下肢功能训练及抗凝药物的应用具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中医药对于骨折后预防凝血功能异常起到了一定作用,我科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40例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依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案。针对基础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术后当天起即予预防感染、止痛等常规治疗,两组均在此基础上进行抗凝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加曲班10mgbid静滴抗凝,疗程14天;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自拟用活血化瘀方,组成:虎杖15g,生白术12g,仙鹤草15g,桃仁10g,红花10g,益母草15g,泽兰6g,泽泻6g,生薏苡仁30g,生地10g,川芎10g,赤芍10g,川牛膝15g,土鳖虫10g,生甘草6g,随症加减,术后患者发热加金银花15g、连翘10g;腹部胀满、大便不通加枳实10g、厚朴15g、生大黄10g;食欲不振加谷芽15g、麦芽15g,术后第一天即服,水煎煮,早晚各一剂,疗程14天。
1.3观察指标
(1)凝血指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3天、7天及14天PT、APTT、FIB及D-二聚体变化。
(2)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3天、7天及14天两组DVT发生率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两组术前及术后第3天的PT、APTT、FIB、D-二聚体的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第7天及术后第14天对PT、APTT、FIB三项凝血指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第7天及术后第14天D-二聚体有明显下降(P<0.05),但术后第14天对照组相较观察组D-二聚体下降值较少(P<0.05)。
(见表2-1)
表2-1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组别 时间 Pt(秒) Aptt(秒) fib d-二聚体(mg/L)
治疗组 术前 13.34±0.57 37.64±3.94 3.16±0.53 2.99±0.55
术后第3天 11.70±1.21 30.78±4.03 3.80±0.56 6.37±4.06
术后第7天 13.15±0.60* 38.02±2.90* 3.08±0.60* 3.38±1.45*
术后第14天 13.97±0.49* 40.52±2.57* 2.73±0.59* 0.92±0.84*#
对照组 术前 13.38±0.50 37.54±2.75 3.18±0.42 3.01±0.58
术后第3天 12.09±1.03 31.09±3.86 3.72±0.61 6.25±4.24
术后第7天 13.40±0.59* 37.74±5.08* 3.09±0.54* 3.89±1.37*
术后第14天 13.40±0.59* 39.81±4.60* 2.83±0.53* 1.65±0.82*
3讨论
外伤所致的下肢骨折在中医学中属于“骨折病—气滞血瘀证”范畴,方中虎杖为君,重用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生白术为臣,健脾燥湿,君臣相配,活血利湿;薏苡仁、泽泻、川牛膝助白术健脾祛湿为佐药,方中桃仁、红花、赤芍、仙鹤草、益母草、土鳖虫、生地黄以助虎杖活血化瘀之功,甘草调和诸药。
中医认为:“津血同源”,津血两者相互依存行于脉管内,“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从血水关系着眼,以川芎、赤芍、生地活血化瘀,白术、泽泻、薏仁健脾利水,泽兰,益母草活血利水,取当归芍药散之意;又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生地诸药,取桃红四物汤意,养血活血化瘀,甘草配合白术健脾益气,牛膝,土鳖虫,虎杖加强破血逐瘀之效,骨折病人术后多气血大伤,配伍以仙鹤草加强补虚强壮之功,故本方功效主要为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方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局部微循环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可考虑作为骨科下肢骨折术后常规用药。
参考文献
[1]王德刚,王明飞,张筛林等.通脉活血方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 10:31-33-37.
[2]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0.
第一作者:汤瑨,男,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住院中医师
通讯作者:薛晓杰,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中医师,634833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