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对比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3期   作者:王灿明 陈灿中
[导读] 对比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有效性。
        王灿明  陈灿中
        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云南 大理 671000
        【摘要】目的:对比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有效性。方法: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我院收治的垂体瘤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参照组75例患者接受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治疗组28例患者接受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两组垂体瘤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垂体瘤患者实施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的有效性较为显著且安全,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预后及康复。
【关键词】神经内镜;显微镜;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有效性
        垂体瘤属于临床中一组起源于腺垂体、神经垂体及胚胎期颅咽管囊残余鳞状上皮的肿瘤现象,主要是由于下丘脑因素、基因影响、环境因素等影响导致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视神经通路压迫症状、头痛、嗜睡、尿崩症、体温调节紊乱、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偏瘫、抽搐等等[1],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垂体瘤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将会导致脑脊液漏、脑膜炎及视力障碍等的发生,不利于患者预后。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疗效,我院针对收治的垂体瘤患者103例展开了对比治疗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我院收治的垂体瘤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参照组75例患者在2016年10到2019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观察,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0:45例,年龄集中在26至65岁之间,均值为(39.96±5.46)岁;治疗组28例患者在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接受观察,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16例,年龄集中在25至66岁之间,均值为(39.92±5.45)岁。
        对两组垂体瘤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的可比性高。
1.2方法
        参照组75例患者实施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常规麻醉及体位处理后,给予右鼻孔入路,在鼻中隔黏膜下缓慢注入生理盐水,给予尖刀弧形的切开1cm左右的黏膜,翻向右侧后将骨性鼻中隔和对侧黏膜推向左侧,将内窥镜放置好后咬除骨性鼻中隔,将蝶窦前壁磨除后扩大鞍底骨窗,穿刺硬膜并排除动脉瘤之后,以十字形切开鞍底硬膜,用刮匙从不同角度将肿瘤切除,给予瘤腔止血及复位后的压迫处理。
        治疗组28例患者接受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常规麻醉处理后在神经内镜下探查中下鼻甲和鼻中隔之间的通道,将蝶窦开口暴露后用棉条扩充通道,切开黏膜后磨除蝶窦前壁骨质和蝶窦中隔骨质,将蝶窦黏膜去除后形成骨窗,硬膜穿刺后排除动脉瘤,十字形的切开鞍底硬膜,在神经内镜的直视下用不同角度刮匙分块切除肿瘤,检查是否存在肿瘤参与后给予止血操作,人工硬脑膜重建鞍底,实施压迫止血的操作。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垂体瘤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脑脊液鼻漏、鼻出血、尿崩症、颅内感染等等)等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对两组垂体瘤患者治疗后的观察指标进行处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当P小于0.05表示两组垂体瘤患者治疗后的观察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组75例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21/75),其中,脑脊液鼻漏5例、鼻出血11例、尿崩症2例、颅内感染3例;治疗组28例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2/28),其中,脑脊液鼻漏1例、鼻出血1例。两组相比:X2值=5.11,P值=0.02;两组垂体瘤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所示:
        表1:两组垂体瘤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对比

3讨论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垂体瘤一般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早期能给予开颅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经鼻碟入路手术的增加,垂体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临床中尚未明确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是显微镜更有效还是神经内镜更有效。显微镜治疗中虽然能提供三维立体推向,为术者提供清晰的解剖层次,还能自行的固定方便手术操作,但显微镜提供的视野为管状视野,具有较大的手术盲区,极易导致肿瘤残留及神经损伤等的发生[2]。而神经内镜的治疗无需使用鼻窥镜,不会造成鼻中隔骨折现象,对患者的创伤较小,且能提供广阔的手术视野,不会受到直线及景深的限制,方便内镜自由的进出,能很好的调整与手术视野的距离,方便清晰的识别解剖结构,提高肿瘤切除的完整率,减轻对于神经的损伤。且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还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预后及康复[3]。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的治疗组垂体瘤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实施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的参照组垂体瘤患者。
        综上所述,相对于显微镜,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的有效性较为显著,建议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江红, 高国栋, 宗建海. 神经内镜与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 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疗效比较[J]. 海南医学, 2018, 029(024):3446-3448.
[2]李勐, 林大为, 于德安,等. 神经内镜与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后视觉、嗅觉功能和激素水平对比分析[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 027(011):818-821.
[3]霍显浩, 王立婷, 梁云,等. 显微镜及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术后嗅觉功能障碍对比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15(19):1512-15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