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3期   作者:李晓光1 杨立新2
[导读] 探讨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李晓光1  杨立新2
        1-2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医院,新疆 奎屯 833200
        摘要:目的:探讨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临床鼓膜切开术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鼓膜穿刺治疗。比较有效性、不良反应的发生、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鼓膜穿刺治疗,最终的治疗效果理想,帮助更多患者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复发,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药物治疗无效;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我科门诊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临床鼓膜切开术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鼓膜穿刺治疗。纳入标准:①根据耳内镜、听力检查、临床症状等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②所有患者均是使用药物治疗至少2周(含2周)以上无效的;③主要表现为:耳闷胀堵塞、听力下降、耳鸣、头痛、头重等症状;④使用耳内镜检查后发现鼓膜没有光泽呈现内陷,光锥消失,颜色为不透明。
1.2方法
1.2.1对照组
        将患者全麻后对鼓膜前或后下象限底部作一弧形切口,并使用吸引器将鼓室内的积液全部洗净,之后再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进行冲洗。
1.2.2研究组
        使用碘伏对患者的鼓膜、外耳道、耳周进行消毒,并使用2%的丁卡因棉片表面将鼓膜和外耳道深部进行过麻醉,放置10min后将棉片取出,2mL的注射器用输液延长管连接斜面较短的7号细长针头。在无菌的操作中,对鼓膜紧张部的后下方或前下方直接刺入鼓室,助手缓慢轻柔的抽出注射器活塞,直到可以吸出带有气泡的液体,之后将注射器从针头连接处缓慢的取下,紧接着连接到另外一个注射器中,并抽取0.2mL的地塞米松注射液(国药准字H44022090,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mL:0.3g),连接针头。之后注入鼓室内,完毕后轻轻拔出针头。并嘱咐患者头部需要偏向药物的另一侧,并对耳屏轻轻按压2~5次,促使药物可以更好的分布在鼓室中。因为地塞米松较苦,所以咽部会苦,手术完毕后使用无菌棉球将外耳道的道口填塞,防止进尘或者进水,在3d后再进行更换。手术后要根据医生的嘱咐,使用消水肿、抗敏感、抗炎类的药物3~5d,例如:开瑞坦、敏感抗生素等,于此同时可以使用1%麻黄碱液对着鼻部滴注,期间咽鼓管要保持通畅,方便积液流出。一周后回到医院复诊,包括纯音听力检查以及声阻抗。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有效性对比
        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有效性对比

2.2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并发症的发生对比

2.3复发率对比
        对照组复发患者为6例,占本组患者的17.6%,研究组1例复发患者,占本组患者的2.9%,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3.981,P=0.046)。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中主要会发生传导性聋、中耳腔积液等为主要特征的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在成人和儿童中,也是导致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因以及发病机制暂时没有完全的叙述,但是主要病可能是中耳局部感染、变态反应、咽鼓管功能障碍等。①中耳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为咽鼓管,同时也是鼻咽部和鼓室最为重要的通道,同时也是通往外界、中耳的途径之一。咽鼓管功能障碍以及机械性则色是临床中对发病原因共认的一项,在鼻腔鼻窦疾病、腺样体肥大、鼻咽部炎症等疾病中咽鼓管机械性阻塞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由于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或者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无力导致的功能障碍,一般发生在唇腭裂、儿童中。由于功能障碍和咽鼓管发生机械阻塞导致外部的空气不能及时的进入到中耳中,导致中耳腔一直处于负压状态下,最终引起中耳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扩张、黏膜缺氧,中耳渗出液最终形成。咽鼓管的黏膜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发生障碍或者是活性物质缺乏都是造成咽鼓管障碍的原因。②造成中耳局部的感染:通过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积液中培养出较多的衣原体、病毒、细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和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常见的卡他莫拉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细菌。并且从积液中分离出较多病毒,使用PCR技术进行检验,发现积液中有较多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发现细菌和病毒可以共同存在,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③变态反应:有研究显示,炎症介质前列腺存在于中耳腔积液中,由于溶酶体酶、补体系统、免疫复合物、特异性抗体等出现,我们可以猜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可能是一种抵抗感染免疫的病理。
使用鼓膜穿刺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鼓膜穿刺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并且愈合速度较快,所以不良反应和复发率都较低,避免患者行鼓室置管等手术治疗。因为可以瞬间清除中耳腔中的积液,改善患者的听力,促使空气可以经过穿刺的孔进入到中耳腔内,同时还可以保持鼓膜的压力平衡,改善咽鼓管不长以及内部环境。同时鼓膜穿刺治疗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将细菌生物膜破坏,改善细菌的代谢。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鼓膜穿刺治疗,最终的治疗效果理想,能帮助更多患者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复发,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新春.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室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护理干预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8(19):246-247,77.
[2]汤智平,陈庆利,邱若庆,等.成年人咽喉反流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8,26(2):159-161.
[3]王昭迪,李占珍,李金海,等.耳内镜下低温等离子鼓膜打孔术治疗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32(7):554-5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