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3期   作者:郑艳芹 史晶晶 张琳
[导读] 针对我院骨科病人手术之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
        郑艳芹    史晶晶     张琳
        霸州市第三医院     河北省霸州市     065700
        摘要:目的,针对我院骨科病人手术之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9月期间在河北省地区市医院实施骨科手术治疗后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采用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常规组患者实施标准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常规组;观察组护理后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术后患者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患者整体的护理质量,从根本上降低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字:优质护理干预;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引言
        骨科疾病患者受外界冲击后躯体遭受损害,体质普遍偏差,因而经骨科手术进行治疗后,易形成诸多并发症,尤以LDVT发生较为突出。LDVT多伴随疼痛与下肢肿胀等症状,患者肺部随血液流动有附着血栓脱落,致使肺栓塞的形成。此外,静脉性溃疡及水肿等后遗症亦有发生,更有甚者,导致肢体残疾,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此前沿用的常规护理干预已愈发不能满足现今骨科术后护理需求,寻求一种有效护理干预极为关键。优质护理干预是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共同实施,且经临床验证得出患者结局有显著改善,可作为骨科术后患者的优选护理干预手段。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期间在我院实施骨科手术治疗后的患者100例,根据患者采用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2.91±5.58)岁。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51.49±6.14)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标准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1)术前: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病情程度深浅,确认骨折部位,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实施常规CT与磁共振检查,制定相适配的骨科手术术式,并就骨科手术前就疾病基础知识、注意事项及手术治疗进行详细宣教。(2)术中:主治医师依据术前病情状况确立手术入路与内固定方案,护理人员通过动作、行为等平缓患者焦虑情绪,加强手术中的护理配合。(3)术后:就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告知,系统讲解风险因素、注意事项及预防手段。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摄入以高维生素、高热量及高蛋白饮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其内容如下:(1)LDVT危险因素评估,实施危险因素评估确立LDVT形成危险级别,拟用Autar制定的LDVT形成风险评估表(<10分为低度危险,11~14分为中度危险,>15分为重度危险),每3d评估1次。(2)针对性预防措施:①基本预防,手术动作轻柔,止血带使用规范,术中及术后适当进行补液,应摄入充足水分。②物理预防:规范使用梯度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压力系统及足底静脉泵。梯度弹力袜应从头卷至足趾,深入双手后手掌撑开,使足趾深入袜底,并以拇指为牵引轻柔向上提起,注意避免发生折叠;充气压力泵则按规范顺序对小腿施压,控制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于术后当天实施最为适宜。③药物预防:术后应遵照医嘱口服抗凝药物或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其中,用药过程应密切观察患者全身皮肤黏膜、注射部位、穿刺区域及消化道等有无出血情况,评判引流液颜色、性质。(3)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术后当天,护理人员应对未恢复清醒患者按摩腿部肌肉,待患者恢复清醒后适度进行踝泵运动,即向上勾脚及下踩。每节段维持5s左右,20~30下/次,运动2~3次最为合适。至于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以不疲劳作为标准。在术后3d后,可适度进行抬腿练习、站立及坐位训练。并随病情好转程度逐步加大运动量。(4)饮食护理。在预后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尽可能以低油脂、低盐分、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的食物为主,选择肠胃好吸收的食物,以免造成便秘的情况。(5)心理护理。骨科手术后患者需要较长的时间康复,在这段时间中可能会出现持续性下肢肿痛的情况,使得患者逐渐产生焦躁、易怒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导致患者的血压值升高,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比率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护理满意程度对比分析

        3讨论
        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合理饮食
        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及检测凝血功能,仔细检查患肢有无疼痛、水肿、皮温上升、皮肤发白/发绀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情况;每天测量1次腿围,同时将其与另一侧肢体进行比较,如有必要可对双侧下肢不同平面的周径进行测量。嘱病人多食用富含高纤维素、高蛋白质、高能量的食物,避免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加强术后营养,多喝水,防范血液黏稠度过高。
        3.2加强高危病人的临床干预
        术后将患肢上抬30°,穿戴逐级加压弹力袜,大腿上部压力8 mmHg,小腿中部压力14 mmHg,脚踝处压力18 mmHg(1 mmHg=0.133 kPa)[15];同时不能将枕头等物品放于小腿或胭窝下,防止压迫到小腿深静脉,导致血液流动不畅;病人麻醉清醒前继续采用推拿手法按摩下肢。根据病人具体病情,予以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万脉舒,规格0.4 mL:4100 AXaIU)皮下注射,每次1支,每天1次。术后第1天给予足底热敷+穴位推拿,每天3次,直到病人出院[16]。先使用温度恒定且安全的暖手器对足底部进行热敷,保持45 ℃左右,时间为10 min,热敷过程中确保足底中心肤色微微泛红较佳;随后再进行穴位推拿,按照脏腑对应的反射点取穴,运用拇指点法顺时针对各个穴位按揉5圈,根据病人耐受情况合理控制点压深度,一般约1 cm。嘱病人每次操作前后多喝温开水,加强交流沟通。
        3.3对症处理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病人,遵医嘱服用药物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抗凝药物使用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有出血风险,密切检测凝血功能的同时,要注意病人出血情况,并及时处理。进行有效的疼痛干预。超前镇痛药物应选择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如果常规镇痛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由麻醉医生给予硬膜外阻滞镇痛,有利于下肢血流顺畅,促进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含量上升,阻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4早期康复锻炼
        制订个体化的术后锻炼计划。手术结束当天以脚踝背屈、趾屈活动等被动活动为主,多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可适量增加收臀、收腹、上肢外展、扩胸等动作,幅度不宜过大,有利于病人心肺功能恢复;手术后第1天加入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训练;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床上坐起和借助助行器下床活动。
        综上所述,对骨科术后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效果明显,患者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毛迎春,蔡平原.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16):77-78.
        [2]王秀蓉.优质护理预防重度颅脑外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5):139-141.
        [3]梁笑玲,廖国辉.骨科术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8(3):702-7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