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采用共情护理对工作质量的提升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3期   作者:杨丽莲
[导读] 探讨共情护理对精神科护理的影响作用。
        杨丽莲
        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省湖州市 313000
        
        摘要:目的 探讨共情护理对精神科护理的影响作用。方法便利择取2019年4月—2020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6例精神疾病患者和52名护理人员参与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共情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35%高于对照组81.40%,不良事件发生率11.63%低于对照组32.56%,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5.472,P<0.05);实验组共情能力评分(127.08±4.185)分高于对照组(112.69±6.065)分,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58,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工作基础上引入共情护理,可以为精神科患者提供质量更高的护理服务,对改善患者病情、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共情护理;工作质量;提升效果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此极大的推动了各个前沿领域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及生活压力增高,精神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精神疾病属于常见心理疾病,患者情感、意志、认知、动作行为等出现异常,容易出现自残、自杀、攻击他人等不良行为,因此精神科护理较为困难。既往研究证实,神经科患者容易出现不良事件,可对患者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在治疗期间给予优质护理是降低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的可行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便利选择该院收治的86例精神疾病患者和52名护理人员参与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3例患者和26名护理人员。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为(50.05±13.002)岁;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为(28.96±5.142)岁;文化水平包括专科和本科,分别有17名和9名。实验组患者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为(51.30±13.284)岁;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为(31.65±5.253)岁;文化水平包括专科和本科,分别有15名和11名。两组患者和两组护理人员可采集的一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饮食干预、患者用药指导,生活护理以及安全管理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共情护理。(1)护理前准备。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参与共情护理培训,可通过多人讲座,小组培训等模式进行,有条件者可外出进修,旨在让护理人员了解共情护理的目的、方法及核心思想,掌握沟通技巧,从而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2)护理实施:①沟通交流:认真倾听患者的每一句话,观察其心理状况,不反驳患者言语,不进行价值判断,可通过眼神示意、点头等肢体语言进行回复,抓住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对患者情绪的观察,并体验患者心理状态,根据其肢体信号、神清变化、表达方式等评估患者实际需求,以便给予相应的帮助。

②换位思考: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换位思考的方法来看待他们的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患者,体会到患者无奈和苦楚,并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整理相关信息,再根据护理经验、文献资料等综合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探索患者内心世界,以便进一步给予理解,感受到其深层次的情感需求。③共情体验:通过询问和语言交流等方式获得的信息,引导患者进行思考,评价患者对外界事物和自我感觉的理解,再根据综合评估和反馈的信息进行心理干预。通过询问患者是否知道自己的矛盾情感、感到自己被他人理解等问题渐渐帮助其接受自身状态。④耐心倾听患者提出的疑问,倾听过程中对其信息进行认真整理,包括其心理状态、生活背景、人际关系、内心诉求等,并积极解答,使其提高依从性;注意观察其面部表情变化,增强共情反应,正确判断其内心的紧张、焦虑及不满;引导其多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会换位思考,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其着想。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护理满意度调查以问卷法为主,共100分,>90分为满意,介于80~90分为基本满意,<8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共情能力评分项包括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分值分别为70分、49分和21分,分值越高说明共情能力越好。
        1.4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选择SPSS 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评分比较
        实验组共情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根据临床结果统计,精神科患者容易出现自残、自杀、攻击他人等不良事件,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影响。护理安全管理在降低精神科不良事件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精神科护理工作繁重,护理人员精神高度紧张,不具备完善的共情能力,导致护理人员无法理解患者感受、无法换位从患者角度开展工作,使护患间关系复杂,护理质量下滑,提高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和护理质量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综上,共情能力培训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效果显著,可提高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和患者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宋艳梅.风险评估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8):120.
        [2]张帮峰.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其共情能力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9,33(11):1897-19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