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3期   作者:杨胜男
[导读] 分析探讨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
        杨胜男
        中一东北国际医院心脏一中心 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纳入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26例进行本次研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有患者6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心血管常规护理服务,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比观察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并且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显著更大,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良率,实验组达到82.54%,比对照组65.08%更优(P<0.05)。结论: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该护理模式具有广泛地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心理干预;心理状态

        心血管疾病包括了心脏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和脑血栓等等,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病率。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在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病因有很多,在社会诸多压力下人们情绪往往不稳定,加上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新陈代谢减慢,血流速下降,血液变得更加粘稠,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1-2]。本文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26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服务与针对性心理干预,探讨了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纳入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26例进行本次研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纳入患者63例,实验组中有男性和女性患者36例,27例,年龄最小46岁,最高78岁,平均年龄为(62.4±5.8)岁,病程为3.5~10年,病程平均(5.3±1.4)年;其中有27例高血压,16例冠心病,13例心动过速,7例心力衰竭。对照组中有男性和女性患者32例,31例,年龄最小48岁,最高76岁,平均年龄为(61.7±5.4)岁,病程为3.0~10年,病程平均(5.1±1.9)年;其中有25例高血压,18例冠心病,11例心动过速,9例心力衰竭。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显示在年龄、性别、病程与疾病类型等方面都为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两组可以比较。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心血管内科护理,包括①常规基础护理:按时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嘱咐患者保证充足睡眠,提供安静的养病环境给患者,病房保持干净整洁,避免出现细菌感染,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证水、电解质平衡。②饮食护理: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心血管疾病的恢复有利,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膳食非常的重要,患者应多食含钾和钙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食物,控制对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的摄入。③运动指导:指导患者开展适当的锻炼,例如进行慢跑、打太极、快走和游泳等,通过适量运动放松身心,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
        1.2.2实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具体方法为:①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结合患者近几日主诉,在每天的查房交班中对患者仔细询问,做好解释,针对患者情况变化明显,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则向主管医师报告,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交代工作。②对病情好转的患者给予充分地肯定,达到鉴定患者继续治疗的信心。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往往会出现烦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此时要耐心地将病情特点与治疗存在的困难向患者说明,同时做好患者家属工作,让其积极配合患者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③对患者播放轻松的音乐,营造舒适的氛围,让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得到改善。
        1.3观察指标[3]  干预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内容包括:①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进行焦虑程度评分,共20题,得分超过50分表示存在焦虑倾向(焦虑呈阳性),得分超过53分表示存在焦虑症状;②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抑郁程度评分,共20题,得分超过50分表示有抑郁情绪倾向(抑郁呈阳性),得分超过53分表示存在抑郁症状。③统计调查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满意度,分为优、良、中、差。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9.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利用(±s)表示,计数资料利用百分率(%)表示,对应采用t检验于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及干预后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显著更大(P<0.05)。具体结果见表2。其中,实验组中SAS评分≥50分的阳性率为15.87%(10/63),SDS评分≥50分的阳性率为11.11%(7/63);对照组中SAS评分≥50分的阳性率为60.32%(38/63),SDS评分≥50分的阳性率为61.90%(39/63)。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及干预后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

2.2实验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良率为82.54%(52/63),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良率为65.08%,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良率,实验组更优(P<0.05)。
3讨论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焦虑和抑郁是高危因素,尽管当前对二者的具体机制并不十分明确,但大量的临床研究报道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尤其以焦虑、抑郁最为明显[4]。相关研究指出,对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全程有效的心理干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预后都得到显著的提高,与常规护理结果相比明显更优[5]。
        我科结合临床护理经验,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了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利用多种手段在治疗的全程中达到消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目的,通过以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为基础,让患者逐渐完成自我调节,让不满情绪得到宣泄。在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积极与患者沟通,建立信任感,让患者真实的表达自身的情感。本次研究中对63例患者实施了心理干预,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实验组SAS与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中SAS评分≥50分、SDS评分≥50分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生活质量优良率达到82.54%,比对照组65.08%更优。研究结果与丁建华等人[6]研究报道具有相似性。
        综上所述,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配合治疗与护理的积极性更高,为患者的早日治愈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具有广泛地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韩丽. 心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干预[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13):101-101.
[2]张素英, 袁金霞. 心内科介入治疗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3, 45(2):240-241.
[3]熊进, 王伟. 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和护理特点研究[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3, 11(3):92-93.
[4]阎萍. 心内科老年病人的睡眠质量分析与心理干预[J]. 中外健康文摘, 2012, 09(18):338-339.
[6]丁建华, 谢晶, 李香莉. 心理疏导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作用[J]. 全科护理, 2012, 10(15):1359-13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