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的观察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3期   作者:杜海莲
[导读] 通过比较M1患侧区与M1健侧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兴奋性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分别作用于M1患侧区与M1健侧区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杜海莲
        兰州市安宁区万里医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通过比较M1患侧区与M1健侧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兴奋性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分别作用于M1患侧区与M1健侧区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66例,随机分为M1健侧区刺激组、M1患侧区刺激组和对照组,治疗5周,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测试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并分析。结果:治疗后3组受试者Fugl-Meyer 量表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提高,M1患侧区刺激组Fugl-Meyer 量表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评定的改善程度较M1健侧区刺激组和对照组更明显,且差距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M1患侧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兴奋性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经颅直流电刺激;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脑卒中的复发还会使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 病死率增加至原来的1 倍。脑卒中后患者偏瘫侧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速度慢,传统康复手法治疗的效果差,由于双上肢功能占全身功能的60%,而脑卒中后患者独立自理的水平又主要取决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1] ,因此,寻找一种能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2.材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2016年6月-2017年5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选取符合条件的受试者66 例,诊断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 或MRI 证实,其中男性43例,女性23例,年龄(50.42±3.74)岁病程(42.46±4.75)d,脑出血47例,脑梗死19例。
纳入标准:
1)首次发生脑卒中;
2)年龄45?55岁;
3)发病时间均为1?2个月,偏瘫侧上肢的Brunnstrom分期Ⅱ?Ⅲ 期;
4)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可执行一般指令。
排除标准:
1)佩戴起搏器、体内有金属植入物,或有颅骨缺如者;
2)合并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
3)存在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
4)发病前存在上肢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
5)严重视觉、听觉、认知及交流障碍而不能进行训练者。
2.2试验方法  
        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刺激方式通常有三种,分别是阳极刺激(a-tDCS)、阴极刺激(c-tDCS)、假刺激(s-tDCS)[1]。在本试验中M1患侧区刺激组和M1健侧区刺激组均采用阳极刺激。
    将6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M1患侧区刺激组、M1健侧区刺激组和对照组。M1患侧区刺激组采用常规上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M1患侧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兴奋性刺激(常规上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20分钟,M1患侧区经颅直流电刺激20分钟);M1健侧区刺激组采用常规上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M1健侧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兴奋性刺激(常规上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20分钟,M1健侧区经颅直流电刺激20分钟);对照组接受常规上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三组总的治疗时间各每次40min,每天1次,每周5天,共治疗5周。 所有受试者除了本试验的方案干预之外不接受其他康复干预。
2.2.1常规上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M1患侧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兴奋性刺激
        先让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手心朝上放在桌子上,将tDCS两个海绵套用0.9%的NaCl溶液浸湿,将tDCS的阳极放置于M1患侧区,阴极放置于对侧肩胛区,用1.8mA的电流刺激20分钟,刺激结束后取下tDCS电极,将患者放在治疗床上进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20分钟。
2.2.2常规上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M1健侧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兴奋性刺激
        先让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手心朝上放在桌子上,将tDCS两个海绵套用0.9%的NaCl溶液浸湿,将tDCS的阴极放置于M1健侧区,阳极放置于对侧肩胛区,用1.8mA的电流刺激20分钟,刺激结束后取下tDCS电极,将患者放在治疗床上进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20分钟。
2.2.3对照组:给予常规上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所有受试者除了本试验的方案干预之外不接受其他康复干预。
2.3评定方法
   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五周之后,分别采用Fugl-Meyer 量表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对其上肢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Fugl-Meyer 量表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共包含32 个项目,分别包括肢体反射状态、屈肌伸肌协同运动、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腕稳定性、手的握力、捏力及手屈伸和手指指鼻的协调能力与速度。每一条目都分为3 个等级(0 无法执行,1 部分完成,2 完全完成),总分数为66 分。
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取得数据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 量表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评分比较(n=20)

注:治疗前*与M1健侧区刺激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三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均P<0.05。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M1健侧区刺激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5.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目标是能够生活自理、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在幸存的脑卒中患者中,大约有65%的患者在脑卒中发生后的6个月患侧的手仍然存在功能障碍2]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3]。由于早期进行对健康受试者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的研究,主要探讨的是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大脑皮质的基本功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大脑皮质基本功能的研究中,探索最多的是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M1区的影响,经颅直流电刺激的阳极作用于大脑M1区可以提高精细运动功能。近来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则是针对脑功能的精准化定位进行的。但是较少有对比M1患侧区与M1健侧区兴奋性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的研究,本试验通过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M1患侧区与M1健侧区兴奋性刺激,采集试验数据,对比找出更适合于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6.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M1患侧区兴奋性刺激较M1健侧区兴奋性刺激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更显著。
参考文献:
[1]曲斯伟,宋为群.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1):122-126.
[2]夏文广,王娟,郑婵娟.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康复,2015,30(4):257-261.
[3]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