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21期   作者:陈明哲
[导读]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介入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陈明哲
        竹溪县中医院   湖北十堰 442300

        【摘要】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介入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实施保守药物治疗;治疗组实施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速度水平、住院总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者病情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速度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介入技术进行治疗,能够大幅度改善颈动脉血流速度,缩短住院治疗时间,使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水平提高。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颈动脉血流速度;有效率;不良反应

        脑血管疾病主要指的是由于颅内血液循环状态出现不畅,进而导致产生的一种急慢性脑血管类病变,该病主要具有致残率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等基本特点,病情的出现将会对广大患者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1、2]。本文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介入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中患者年龄37-72岁,平均51.8±5.4岁;男性25例,女性19例;患病时间1-18天,平均5.4±0.7天;治疗组中患者年龄34-77岁,平均51.4±5.9岁;男性28例,女性16例;患病时间1-15天,平均5.2±0.5天。数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保守药物治疗,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mg,每天用药一次,口服氯吡格雷,每次75mg,每天用药一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次20mg,每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三个月;治疗组实施介入治疗,于治疗前三天开始顿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mg,每天用药一次,口服氯吡格雷,每次75mg,每天用药一次。完善各项术前准备,确定没有任何问题之后实施股动脉穿刺,将导丝推入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置入规格为6F、8F的动脉鞘,给予全身肝素化,注射造影剂,在X线辅助条件下,显示病变动脉血管,对病变部位、严重程度、侧支循环情况进行确定,结合患者情况选择支架信号、数量、支架,在导丝的引导作用下,将规格为6F或8F导管置入到病变部位血管的近心端,沿着导丝以缓慢的速度匀速将微导丝穿过发生病变的血管病灶,沿微导丝插入球囊扩张导管,在狭窄处实施适当的扩张处理,在狭窄处放置支架。于造影剂显影状态下,对支架和病变血管血供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没有任何异常可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
        (1)病情控制总有效率;(2)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速度水平;(3)住院总时间。
1.4 评价标准
        显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症状消失,脑CT检查结果显示病变完全消失,颈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有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明显减轻,脑CT检查结果显示病变缩小程度在50%以上,颈动脉血流速度恢复程度超过50%;无效:没有达到有效和显效的标准要求[3]。
1.5 数据处理
        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进行X2检验和t检验,后者以(±s)的形式予以表示,以SPSS18.0软件处理所得相关数据。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
        治疗组相对较高(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住院总时间
        治疗组和对照组住院总时间分别为(9.35±1.01)d和(13.78±2.49)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速度水平
         两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组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t、P两组治疗后比较,t2、P2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t1、P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占脑卒中患者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以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为常见[4]。而脑动脉狭窄病变属于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故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以改善患者的脑血管血流状态、消除狭窄病变为基本原则。介入疗法、药物干预、外科手术是临床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式[5]。本次研究证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介入技术进行治疗,能够大幅度改善颈动脉血流速度,缩短住院治疗时间,使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 鞠东升,官威,潘澍潇,马晶,韩策,李金英.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6):37+41.
[2] 张德智,帕丽哈·巴依道列提,濮芸健,盛江,王永亮.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0):82-83.
[3] 杨俊慧,徐晓艳,何玉桃,袁艾丽,董智文.用全脑DSA联合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5):39-40.
[4] 奚宁宁.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血管支架成型术与药物保守治疗短长期疗效及可能产生并发症对比[J].当代医学,2018,24(26):111-115.
[5] 梁耀武.介入血管支架成形术与药物保守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疗效比较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23):3807-38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