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腹部外伤的急救与护理干预效果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21期   作者:王 霞
[导读] 文章主要针对普通外科腹部外伤的急救与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王 霞
        航空新城医院     陕西汉中    723213
        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普通外科腹部外伤的急救与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腹部外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的急救方法一致,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病情评估时间、转运时间、急救时间分别为(3.12±0.15)、(5.44±0.27)、(41.59±2.57)min,对照组分别为(5.62±0.31)、(7.84±0.61)、(63.92±3.0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56%,对照组为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2.44%,对照组为1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4%,对照组为21.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心理、用药、病情观察、环境干预及健康教育满意度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普通外科腹部外伤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急救效率及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腹部外伤;急救;普通外科;综合护理干预;预后
        引言
        近年来,在急诊伤情的致伤原因中,车祸伤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作用下已经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0.4%~1.8%为腹部损伤。失血性休克、开放性腹部创伤等引发的感染风险是腹部创伤早期的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是闭合性腹部创伤,快速诊断与有效处理对改善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探讨了重型腹部外伤患者急救中的创伤急救小组模式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腹部外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41.59±21.0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为(2.77±1.12)h。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龄(42.64±20.91)岁;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为(2.83±1.36)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①参考组采取常规带蒂腹部皮瓣修复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硬脊膜外阻滞后,止血带下对其创面进行清洗与消毒。其次,根据患者受损皮肤形状与面积设计皮瓣,皮瓣面积设计应超过受创面积的15%至20%之间,长宽比例2∶1。清洁创面,尽量修复受损的神经及肌腱组织,保留蒂部皮下组织,最后于手指缺损处缝合切取的皮瓣,2周后拆线。②观察组采取削薄型带蒂腹部皮瓣修复治疗。患者麻醉方式与手术准备均与参考组相同,在皮瓣的设计上,为避免血管的解剖变异,尽可能保持从浅筋膜游离皮瓣,保持蒂宽4~5cm,剪去远端大半脂肪层,期间注意保护皮下血管网,修整完成后,用皮瓣包绕创面并实施扩创植皮手术。直接缝合皮瓣源,如有皮肤张力过大的情况,用布巾钳辅助缝合。③两组术后使用橡皮膏宽胶布固定患者患肢,并对其进行常规抗感染、换药干预,术后3天后改成腹带固定,术后3~4周进行断蒂处理,随后按患者恢复情况实施分指术。


        2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病情评估时间、转运时间、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两组预后情况比较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心理、用药、病情观察、环境干预及健康教育等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在救治腹部重型损伤患者的过程中,创伤急救小组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能够在院前急救中快速反应,另一方面还能提升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急救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在重型腹部损伤患者的救治中,与常规急救比较,创伤急救小组模式能够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医生满意度,在急救工作发挥了积极效应。患者受到严重的腹部外伤后,病情比较危重,同时救治的环境相对较差,因此在院前急救护理对患者是十分重要的。在120急救到达现场后,要快速对事故伤害及发病的原因进行评估,观察造成患者伤害的危险环境,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对意识、气道、呼吸道方面进行检查。根据患者的情况摆好体位,防止分泌物和呕吐物吸入器官导致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与患者止血、吸氧,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的情况。及时与医院急诊手术室取得联系,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挽救患者的生命。手部是人们进行生活与参与劳动的重要部位,若该部位遭到严重的外伤,不仅会使手部出现皮肤损伤,还会使血管、神经、关节及肌腱等组织暴露并发生感染及坏死的风险。过去临床常用植皮治疗手部外伤,然而后期会出现皮片痉挛导致手部功能障碍,极易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皮瓣修复术逐渐被推广,该治疗方式能够快速修复患者受伤的创面,还能预防指骨或是肌腱发生坏死风险,并促进手部功能恢复。手部外伤患者使用常规带蒂腹部皮瓣修复术是腹部皮瓣治疗的术式之一,虽然该手术方式可以确保皮瓣的存活与迅速恢复供区的血液供应,但是该术设计所用的皮瓣多为髂腹股沟皮瓣,该类皮瓣较为臃肿,术后容易影响患者手部美观度,尤其使肥胖患者,局限性更是突出。削薄型带蒂腹部皮瓣治疗在皮瓣的设计上,从浅筋膜游离皮瓣并剪去多余的脂肪,既能够使带蒂皮瓣更好地贴合伤口,又能通过保留完整的皮下血管网促进创口处的血液循环,提高移植皮瓣的存活几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修复优良率、皮瓣存活率高于参考组(P<0.05),这表明,削薄型腹部带蒂皮瓣治疗手部外伤能够更好地提高皮瓣存活率,并促进手部功能的恢复。本次比较术前术后两组的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得出,术后观察组的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参考组(P<0.05)。得出这一结果的原因为:手部创伤修复后的愈合阶段由修复细胞、细胞外基质与细胞因子共同调控参与,其中细胞因子在参与组织修复中需要经历炎症反应、细胞增值修复及组织成熟三个阶段。IL-6、IL-8、TNF-α均属于炎症因子,患者创伤部位的炎症因子会刺激周围的肌肉,导致局部肌肉内压力增高,进而出现代谢废物排泄障碍,使肌肉产生疲劳与疼痛,最终影响到创面愈合。而削薄型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取材方便,且选择削薄型皮瓣,能够避免过多脂肪阻碍皮下血管网的血流运动以及影响到皮瓣-蒂部之间的血运运输与营养。
        参考文献
        [1]樊润兰.重型颅脑外伤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集束化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2):68-70.
        [2]吴晓鹃.1例严重腹部外伤术后并发胃瘫患者的消化液回输护理[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1):182-184.
        [3]余红,李娟,吕芳.优质手术室护理配合在腹部外伤大出血抢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21):191-192.
        [4]余幼凤,游丽萍,袁燕婷.改良式管道固定用于普通外科腹部手术后引流管护理中的运用价值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259-2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