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21期   作者:唐芳
[导读] 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的作用

        唐芳
        常州市肿瘤医院急诊科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按照统计学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研究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研究组行标准化急救护理工作流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平均有效抢救时间为(21.45±3.14)min,对照组为(30.23±3.25)min,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治愈率为60.00%,死亡率为0.00%;对照组的治愈率为32.00%,死亡率为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可以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从而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急救;标准化抢救;严重多发伤;护理
        在同一受伤因素的打击下,身体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多个部位组织或器官的严重创伤,导致生理机能大幅下降,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统称为严重多发伤。受伤部位广泛、病情复杂是此病的主要特点,有时还可能出现明显性与隐蔽性外伤、开放伤与闭合伤同时出现的情况,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作用就会加快患者病情的恶化速度,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必须保证高质量、高效率来提高抢救成功率。此次研究旨在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以下为详细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选取2019年-2020年期间收治的50例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将其按照数字盲选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8例,病例年龄范围在22-60(42.65±3.66)岁,致伤因素:高处跌坠9例、车祸13例、锐器3例;研究组25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9例,病例年龄范围在21-62(42.33±3.82)岁,致伤因素:高处跌坠11例、车祸10例、锐器4例。
        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为自愿,且对研究过程及结果享有知情权,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在抢救的同时不但要协同医生做好各项辅助检查,也要及时诊断病因以采取对症处理。
        研究组:进行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①成立标准化急救小组并快速分诊:小组成员由气管管理护士、静脉管理护士及监护护士组成,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职责作用细化到个人。现场人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患者真实情况对病情进行初步判定,严重多发伤一般分为急症与危急症,深度昏迷、严重创伤、大面积心梗则为急重症;昏迷、出血量大、严重抽搐、心律失常等表现则列为危急症。根据疾病标准对患者进行快速精准的分诊。②转运:确保一个安全稳定的转运环境,在此过程中,相关护理人员需将患者详细资料传递给抢救室值班人员,以便做好准备工作,提高抢救效率,节省抢救时间。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予以严密监测,及时向医师反馈病情变化、协调相关科室快速进行辅助检查、处理纠纷、维持急救室秩序。急救护理小组组长做好全场指挥工作,负责急救护理工作有序进行。③急救护理:按照规范开展标准化急救护理工作,询问患者或家属等知情者外伤史、外力方向、受伤部位、伤后表现,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气管管理护士查看患者呼吸道内是否有异物,避免患者呼吸道梗阻发生窒息。如遇不能自主呼吸者,可进行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大量出血也是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常见死因,静脉管理护士应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保证通畅的输液、输血;监管管理护士应提前准备好心电监测仪器,如遇失血量大的患者,应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快速有效的采取止血措施。④交接工作:对于需要立即进行手术的危重患者应开放急诊手术绿色通道;病情平稳的患者则合理安排科室病房,相关人员进行病情交接工作[2]。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开始抢救时间和结束抢救时间,计算出两组患者的平均抢救时间并比较;统计两组治愈率、好转率、死亡率。治愈标准判定:患者血压、心率等项恢复正常,平稳渡过危险期,生命体征接近正常状态;好转标准判定:血压、心率等项有所好转但不稳定;死亡标准判定:急救无效,呼吸、心率等有效生命体征消失。
1.4统计学方法
        均采用SPSS22.0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对比。计量资料以t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平均抢救时间
        两组在无差异的相同时间下开始抢救,研究组平均有效抢救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在急诊科中比较常见,由于其病情复杂并且发展迅速,大多时候出血量大,病情严重,因此对患者给予高效的急救护理十分必要,有利于降低患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伤残率、死亡率。朱新宇[3]研究表明,医院急诊科在患者被转运入院前应该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入院后护士长应合理安排好各人员的分工,保证抢救工作井然有序,争取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好抢救工作,提高患者的抢救率。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抢救时间进行对比,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抢救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的开展确保了抢救工作的高效率,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其中成立标准化急救小组并快速分诊可保证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让患者快速接受诊疗;安全转运、急救护理、急救后交接有助于控制诊疗中的风险因素,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秩序混乱不但严重影响抢救效率,甚至直接导致抢救失败而造成患者死亡,对照组的死亡率高于研究组,这是因为在抢救护理中常规护理模式受到目的分散、未统一对护理流程产生准确的认识等因素影响,导致最终的抢救率下降,而观察组有效避免了这一问题[4]。
        综上所述,在严重多发伤中运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不但能顺利有效开展护理工作,而还可规范各项急救护理内容,大幅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郭海萍.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饮食保健,2018,5(24):231-232.
[2]管朝煜. 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20):223.
[3]朱新宇.8 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和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7,7(3):288-289.
[4]李海娟. 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5(16):7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