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红心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摘要:本文在对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博弈领域存在问题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博弈的一个分析框架。
关键词: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博弈;复杂性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时期,众多不同的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既存在明显的共同利益, 也经常发生许多难以协调的利益冲突, 这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和国际安全重要性的不断凸现,如何为我国许多大中型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及向跨国集团化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利益协调管理提供适用的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合作博弈的系统化理论与方法便成为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这些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合作冲突博弈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能够描述和模拟其合作冲突动态演化过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反映实际现象的研究思路、建模方法和分析工具。
一、本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是合作、竞争与冲突并存而且互相交织融合的一些具有利益关联性的成员组成的集合。由于各群体成员目标的动态不一致性、对群体合作目标认知差异以及利益协调机制的约束力不强等原因,致使群体成员虽始于合作却在合作的过程中呈现诸如竞争和冲突等无序而又充满内耗的非合作行为。而许多研究只涉及这些问题的某个侧面,而缺乏对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成员的目标问题、互动过程以及反映实际且颇具可操作性的利益冲突协调机制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对非完全共同群体成员在战略互动的博弈过程中赖以决策的目标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如群体各成员公共目标的识别、集成等,而这是群体得以存在与群体成员赖以合作的前提;二是缺乏从动态角度揭示群体成员目标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从深层挖掘战略选择取向,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合作竞争概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三是缺乏对更接近实际的基于不同文化氛围(如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群体成员间的合作—竞争—冲突一体化研究,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蕴涵的合作意向往往会通过决策目标而影响其战略选择行为,而现有的过度抽象的博弈模型未能反映具体决策的群体成员的个性特征(如不同的价值观,决策习惯,教育信仰等),并且对博弈的过程(特别是忽视博弈历史信息的影响)揭示不足,这就弱化了预测群体演化的功能;四是只考虑从经济行为角度而忽视从群体成员的社会心理角度,只注重生产行为而忽视对人的行为研究,势必会出现博弈均衡所预测的战略决策与现实相左;五是缺乏对合作博弈复杂性的系统性研究。
二、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1、利益人假设
因为人类活动系统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因而,必须首先对人的概念有一个界定。迄今为止,已存有各种关于人的假说,其中“经济人”假说被证明最接近人的本质。但由于现实中的人是存在于特定的文化、制度或一定的意识形态之中,而且日常决策还要受经验和心理认知的影响,因此灌注和隐蔽于人的现实活动中的这些因素无时不在影响决策者的目标定位、战略选择和均衡的预测。为此,我们这里有必要给出“利益人”假设:人的行为是在主体有限理性(心理认知、行动能力限制)、客观环境(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制度和均衡战略等)的约束以及经验、行为历史的共同作用下追求主观感受到的自身利益最大化。
2、通过建立群体成员互动的微分动力模型以研究公共目标集成
为了研究既成群体成员之间目标的互动关系,我们通过建立群体成员互动的微分动力模型,并通过利用该模型的离散形式得到的贡献矩阵探讨合作子系统成员的识别模式、公共目标集成思路、以及联盟块的集成。在合作子系统成员的识别过程中我们尝试引入基于目标网络环境下的合作竞争概念,从而赋予合作子系统以新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联盟块个数递减乃至最终一体化的可能路径。该模型对于识别群体是否具有共同利益目标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判断方法,并为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分析企业战略联盟的特征和管理企业战略联盟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分析工具,这对于企业高层决策者在多个竞争主体中寻找互利互惠的合作联盟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建立基于合作意愿度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体系
为了揭示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成员间合作——冲突博弈达到稳定均衡以前各成员调整目标、战略互动的实际过程,为了克服已有的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成员合作博弈模型存在的局限性,本研究从心理学入手引入合作意愿度概念,并依据事后分析与事前预测相结合的思路建构基于决策准则、成员特征(认知模式、先验合作意愿、性格、文化差异等因素)及合作冲突历史信息的描述群体动态演化的博弈模型体系。通过该反映成员个性特征和博弈历史信息模型体系比较实际地研究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合作冲突的动态演化,并为由不同文化、价值观和认知差异的成员形成的群体中的利益协调与控制提供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
4、设置促进合作博弈的协调机制
因为机制化的合作博弈规则能起到使群体成员在博弈过程中能正确预期他人可能的战略选择,从而能减少群体成员互动中的不确定性,降低由战略冲突引发的各种交易成本。因为,群体成员会由于心理平衡的打破而产生趋于该均衡的内在驱动力,呈现宏观上不协调的行为,因此设置促进合作的协调机制则应首先识别他们的动机,因为人们的心理状态需要维持一定的平衡,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合作博弈规则的功能与机制设置的心理学基础。其次,我们通过改变非合作博弈的支付结构设置机制,以使预期博弈的Pareto最优战略组合是其Nash均衡,从而使博弈方在机制作用下选择自己的合作战略,以实现个人理性与集体性的统一。第三,由于社会心理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因而会影响博弈的战略选择以及博弈均衡预测人的行为的准确性,因此,我们需要研究经济博弈与社会博弈构成的联合博弈以探索促进群体成员合作的社会机理,以克服标准博弈论只研究经济行为而忽视了社会心理对人行为的影响。
5、建立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博弈复杂性理论
由于群体合作中目标和组织行为的非线性、随机性、动态性、时滞性、非均衡性而导致合作行为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综合运用非线性动力系统、微分博弈、计算机仿真系统研究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博弈的复杂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Festinger,L.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M]. 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