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姗珊 雷若敏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154000
摘要:现阶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使不同领域间产生更密切的合作,相同领域间不断产生更多的融合。而针对声乐教学方面的研究,在着重于演唱能力提升层面,不得不提及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这两种唱法具有不同的文化发展背景,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但从演唱技能维度进行分析,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充分借鉴彼此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并将具有高度契合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融合,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与训练手段,全面提升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与演唱能力。与此同时,对尚未成熟的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探索,积极拓展研究范畴。基于此,确保声乐教学中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的价值最大化发挥。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
引言
随着民族声乐的发展,美声唱法的科学性逐渐展示出来,其不仅可以推动民族声乐发展,同时能够增强民族声乐的影响力。如何将美声唱法的优势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中,提升民族声乐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1区别和联系
这两种唱法都是将语言作为前提,其中民族声乐之中重点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听众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共鸣,感染力极强,因此它的发展与民族语言发展存在很大联系。它主要是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真实事件加工整理出来,并以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更具有亲切感。而美声唱法注重的是语言的精准性,其具体要求必须铿锵有力,同时字正腔圆。它主要是将歌曲的内容展现出来,并没有把相应的文化及变化展现出来。民族唱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主要有四个声调,在发音的时候必须要多个器官的密切配合,因此其发音更为清晰和纯正。同时它更为看重演唱技巧,但又要求其要将表演才能及艺术展现出来,并将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因此表现形式比较丰富。但是美声唱法重点是将元音当作基础发音的,所以形式相对比较简单,同时连贯性较弱。并不重视过多的表演,演唱者在演唱时只需要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演唱上即可。
2声乐教学中针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学术层面相互借鉴与融合
2.1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学术理论的借鉴与融合
在声乐教学中,针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的研究与分析,应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方面是着重于教学层面,对不同演唱方法与技巧进行借鉴与总结。如上述内容所述,主要是侧重声乐教育、理论教学方面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探究。但同时,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强化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应建立一定的学术研究意识,并明确了解获得一定学术研究成果后会为教育领域优化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启发。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针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相互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应将学术理论研究作为一个借鉴与融合的切入点。通过对整个声乐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后,可发现我国目前已拥有不少优秀的声乐研究著作。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历程,从元代就有了关于声乐研究方面的书籍,如《唱论》中就记录了歌曲的演唱技术与具体的方法。在我国明朝就有一部名为《曲律》的著作,详细解析了声乐训练的流程以及学习要点。而在清代的《乐府传声》著作中,更详细地分析了气息的运用技巧。基于此,在整个声乐理论发展史中,从不同的维度对不同的声乐知识进行记载与论述。在此基础上,在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相互融合与借鉴的过程中,就可充分参考有力依据,并结合当代人们的音乐审美,对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究。
尤其需对流传下来的优秀剧作中的声乐学术研究内容进行精准提炼,并结合现代民族演唱技法,与美声唱法进行全方位比对,从中发现不同演唱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全方位研究,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理论报告。
2.2中国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与融合
基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艺术领域的创新与革新提供有力的时代发展平台。而在时代更迭与多元文化生成的新环境下,促使声乐教学与学术研究朝向更加和谐、包容的方向发展。尤其在中国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应不断吸取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使其不断进行丰富与完善。从某种角度来说,声乐研究领域与其他艺术门类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与差异性。科学技术不断被融入与应用到声乐研究领域中,促使其真正获得实质性的变革。从各高等学校不断激增的学术论文数量就可充分感受到人们对声乐理论研究的热情与积极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结合,使得研究范畴有了较大拓展,特别是在高等艺术学府,对声乐理论的研究更加细致化与广泛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就可精准提取美声理论研究中的精华部分,将其应用到演唱技能提升与新的演唱方法的研究课题中,由此,不仅可拓展学术研究课题,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通过分析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优势与不足,相关学者都能充分认识到不同演唱方法的显著特征与侧重点,但也发现目前尚未出现一种演唱形式能满足更多的歌曲表达诉求,同时也不存在具有统一标准的演唱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开展声乐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2.3共鸣方面
在民族唱法之中普遍使用的是口腔共鸣,其重点主要在于局部共鸣,在民族声乐教学之中,教师就可以适当将美声唱法之中的混合共鸣运用进去。而这一点的实现往往都需要演唱者能够通过延展自己的喉咙保证声音本身的圆润度,并依照高音的具体变化有效调整腔体音色和大小。在改变声音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真假声的使用比例调整,实现口咽腔共鸣、头腔共鸣以及胸腔共鸣,最终实现混合共鸣。这种混合共鸣技术还可以有效美化声音,使歌声变得更加荡气回肠。在融合这两种唱法时,并非是机械盲目的,而是要依照歌曲的实际情况,去调整演唱技巧,并合理应用。比如在《沁园春·雪》这首磅礴的歌曲演唱之中,就可以通过混合共鸣的方式去强化歌曲本身的表现效果以及感染力。
2.4气息技术融合
民族声乐,气息技术练习活动非常重要,其关系到声乐作品演唱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是否可以将所有的情感与旋律展示出来。传统的气息练习中,教师会让学生深呼吸,利用横膈膜稳定气息,通过肌肉群之间的对抗保证气息的稳定与流畅。这种气息练习方式比较单一,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歌唱呼吸技巧和演唱综合能力,在传统民族声乐教学中,可以借鉴美声唱法的气息训练方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气息运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例如在美声演唱中,采用小气口断句的方式进行演唱活动,通过气息的变化展示情感,体现音乐旋律。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演唱内容、歌曲,调整气息训练方法,使学生学会用不同气息技巧表达情感,以此丰富演唱情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结语
虽然美声唱法来自西方,但是这种唱法通过正确的方式可以被有效吸收到我国的民族唱法之中,以此提升民族唱法的水平。现阶段,声乐教学必须要追求更高层次,但是也不能弃演唱技能于不顾。对此在教学中就必须要遵循相应的理念及导向,通过多角度融合的方式,推动民族唱法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邢立珂.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陕西教育(高教),2020(1):75,77.
[2]刘远.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戏剧之家,2019(34):200.
[3]鲁慧昕.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借鉴意义[J].黄河之声,20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