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美术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   作者:吴月峰
[导读] 素描是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事物、进入美术世界的基础和前提,其具有延展性,在素描的过程中学生领略文化内涵,感受内在教育形态。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揣摩才能够感受黑白灰层次变化,确保作品能够呈现出线条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素描构型能力是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应当以研究者的身份研究这一课题,通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进一步锻炼学生,使之具备相关能力。
吴月峰   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校
摘要:素描是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事物、进入美术世界的基础和前提,其具有延展性,在素描的过程中学生领略文化内涵,感受内在教育形态。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揣摩才能够感受黑白灰层次变化,确保作品能够呈现出线条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素描构型能力是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应当以研究者的身份研究这一课题,通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进一步锻炼学生,使之具备相关能力。
关键词:中职美术素描;教学探究;意义
        素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学生在认知发展中加深自身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使学生具有刻画的相关能力。中职美术素描基本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根基,为日后核心素养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美术教育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力求在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应当加大对素描基础课程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从模式、理念、方法内容上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特征,满足学生需求。观今教育形势发现期望与现实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中学美术教师能力摆脱原有旧路子,其思维与认知过于落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不具有有效性,阻碍了课程发展。
        (一)学生对素描的认知不足
        学生受错误思想的束缚认为素描教育毫无意义可言,不承认素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本身就有双向性,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去发挥能动性才能够学习到真东西,才能具备相关能力。学生不能够投入时间与精力进行专项训练,教师就算付出再大的努力也于事无补,学生认知出现偏差,学生与美术世界之间的屏障,难以响应教师整个教学工作计划的推进。
        (二)中职素描教学过于传统
        中职美术素描教学目前过于传统,从石膏几何体临摹到静物人物写生,整个教学课程教学计划虽然细致严谨,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同时也束缚了不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另外,个别教师因自身专业的原因,一味强调素描教学中明暗关系透视关系,忽视了线条在素描中的重要意义,以一个标准狭隘的衡量学生的素描关系,从而导致学生整个绘画技能及审美的缺乏。
        二、中职素描课程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素描整体感
        学生想要较快提升绘画技能,但是往往却不得其法,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难以得到预期的结果。学生长期比较传统而单一的练习,使学生产生了视觉及心理疲劳,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从业者应当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素描整体感上,为学生制定明确的计划,为学生提供技能提升的空间与环境。引导学生学会对作品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一切,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才能有所感、有所为。

为确保学生能够对事物的模拟形象产生直观感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经典作品,学生依靠形式感觉来从事某一方面的思维活动,认真细致地观察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事物的整体形象在大脑中明确显示出来。教师应当抓住教育机会,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确保学生能够在内心构造合理的知识体系,具备素描整体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具备发现美感知美的眼睛。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中传统思维中脱离出来,鼓励个性的自我实现,真正从传统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模式下走出来,走向趣味性教学道路。为避免学生产生枯燥心理教师应当秉承有趣、有用、有效这三大教学原则,通过改变光源方向、事物摆放角度等做法带给学生新鲜感,学生大脑产生特定意象,对事物具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将自我想法融入作品创造中,将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被学生参悟,不再刻意追求绘画的相似程度。学生成了有灵魂,有思想的创作客体,能在无形中提升了技能。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学生每天重复同一种活动其兴趣逐渐呈现衰减趋势,不愿意耗费精力去认真学习。教师应当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中心,将此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相信在兴趣这一原动力的影响下学生能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够主动构建所学知识的意义。现今具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条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组织学生从学校中走出去,带领学生追求真善美,在自由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保持较为长久的兴趣,利于個人潜能的发挥与能力的调用。
        (四)为学生获得理想性发展提供可能
        学生只有获得较多的审美体验才能够强化美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全局性审美感,然而每个人对美的感受是不同的。为避免学生作品的趋同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绘画,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整体构图。另外可以通过让学生相互打分的方式为学生指出不足。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在他人建议的指导下懂得如何更好地抓住事物的表象特征,在后期素描中有意识的改进,使得学生获得理想预期发展。
        三、结束语
        传统素描基础课程过于形象化,刻意追求实物的再现。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毫无灵魂,更难以称优秀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将自身的思想融入素描造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教师从全方位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具备美术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曾丽红.中职美术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5):12-13.
  [2]姚鹏灿.中职美术设计专业素描实践性教学探究[J].新课程(下旬),2018(6):23-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