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课程”优化习作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   作者:屠晓红
[导读] 学校开设辑里湖丝校本课程,让小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光芒,也打开了学生广阔的习作思维。本文以此为背景,阐述了开设“非遗课程”的意义,建立“非遗课程”活动与小学生习作之间的促进关系,最后根据校本活动实际的进行过程,总结了“非遗课程”优化小学生习作的途径,旨在为校本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屠晓红      南浔开发区实验学校 
【摘要】学校开设辑里湖丝校本课程,让小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光芒,也打开了学生广阔的习作思维。本文以此为背景,阐述了开设“非遗课程”的意义,建立“非遗课程”活动与小学生习作之间的促进关系,最后根据校本活动实际的进行过程,总结了“非遗课程”优化小学生习作的途径,旨在为校本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非遗课程” 优化 习作教学 途径
        丝绸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辑里湖丝”在中国丝绸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就了南浔商业文化的鼎盛,更是南浔文化符号中的典型,但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习惯,曾经辉煌的“辑里湖丝”也开始脱离社会的视野。非遗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肩负的使命,而小学生对于社会信息的感知是有着局限性的,在社会多个文化组织的支持下,我们以“顺辑里丝之源,探人文南浔”为课题,开展了“非遗课程”校本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去体验非遗文化传承的活动,做好“辑里湖丝”文化传承的同时,也会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和阐谈心中的想法,使他们的习作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一、开设“非遗课程”的意义
        (一)开拓学生视野
        开展“非遗课程”活动,让学生作为非遗文化的使者去参与文化传承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学生知道了小小的蚕宝宝是如何成为精美的丝绸成品,更明白了这些精美的丝绸成品对于社会发展和我国文化意味着什么。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接触了传统教学中没有的知识和领域,对于知识的生活性和社会性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见识和认知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这些都将为他们创新习作思维的建立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学校开展的各项“非遗课程”活动都以“辑里湖丝”为核心,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接收和积累活动中传递出来的丝绸文化,并使其成为实践行为的思想源泉,指引着他们生活和行为的方向,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学生行为的改变离不开传统文化赋予的内涵,是他们人文情怀和素养的体现。
        (三)促进“非遗”文化传承
        校本活动得到了社会文化组织的支持和重视,在我们开展“非遗课程”的过程中,社会媒体对于我们的进度和活动安排都极为重视和关注。对于我们活动的进展都做了较多有意义的报道,这让社会大众重新拾起了关于丝绸的回忆,让“辑里湖丝”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进入了社会大众视野,唤起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在系列的“非遗课程”活动中,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活动的主题之一,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实践。
        二、“非遗课程”与习作教学的关系
        “非遗课程”活动的开展与习作教学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学生习作素材、学生习作积极性、学生习作思维三个方面。不知道写什么是学生习作困难的主要原因,而“非遗课程”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随便一次的活动就足够让学生记录很多内容和抒发各种感想,这种真实体验和真实情感就是好文章的基础;“非遗课程”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平常课堂中都没有的内容,还有平时生活中也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而这种对新事物的接收会激发学生想讲述的心理,而习作就是他们向家长和同学讲述自己经历的重要途径,习作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有了;“非遗课程”活动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和更宽广的世界,打破了他们往常以日常生活为主的思维,使他们开始对文化、对使命有了认识和理解。
        三、优化习作教学的途径
        (一)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习作形式和内容
        开展“非遗课程”活动,强化了学生习作过程中写之前行为的重要性,而不是与一味地让学生去写。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基础上,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去进行写作,增加了写作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1、采访并记录——访谈录
        参观湖丝相关的展览馆和听湖丝相关的讲座是“非遗课程”前期主要的活动内容,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学生也会接触到各种负责人和文化传承人,学生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以采访的方式去了解和解读湖丝文化。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让学生根据采访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记录,以访谈录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这是一种新的形式,在内容上也是根据不同的角度去展现湖丝文化,学生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孩子视界里的湖丝和湖丝传承人。


        2、观察并记录——观察日记
        在每次活动中,学生都会经历新的事物和湖丝文化知识,从养蚕缫丝到丝绸成品的制作,再到丝绸交易中的运输行业,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都需要他们认真观察,才能真正明白个中的缘由和过程。观察是习作的前提,是学生习作素材积累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作习惯的起点。我们要求学生在活动结束后,都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写下自己的所看所想,读他们的作品也就是走了他们的世界。
        3、动手并记录——实践记
        在系列活动中,走进农村参观蚕宝宝,并让学生亲自去喂养蚕宝宝是所有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了。他们把蚕宝宝带回家,每天用自己的双手去帮助蚕宝宝长大,并让它吐丝作茧,都让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也成为了他们写作的最好素材。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经历,写出独一无二的实践记,记录了他们在养蚕过程中的趣闻趣事,有些甚至把蚕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再现了学生养蚕中的生动画面。
        4、参观并记录——参观记
        参观各种文化馆是前期活动的主要形式,每一的参观都是学生在湖丝文化方面获得进步的阶梯,每一座展览馆都向他们述说着不同的湖丝文化和内容。湖丝文化的发源到壮大,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过程,涉及的人和事都是难以完全统计的,而每个展览馆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展现湖丝文化。学生在参观文化馆的过程中,也是其关于湖丝文化不断完善和立体的过程,参观记就是记录他们收获和成长的过程,也是他们对更多湖丝文化内容的积累。
        (二)借“非遗课程”定制学生习作教材
        1、建立“非遗课程”与现有教材的联系
        通过“非遗课程”系列活动的开展,在习作形式和习作内容上都有了不同程序的扩展和延伸,但它们并不是习作教学中凭空出现的,而是在现有习作教材基础上完善起来的。要将这些拓展出来的形式和内容有效地运用到日后的教学中,那就务必要与现有的教材之间建立一个相应的联系,为学生的接收和学习建立一座桥梁,让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扎实。
        2、结合教材与非遗教材重组学生习作教材
        在“非遗课程”活动习作内容和形式与现有教材建立联系的基础之上,再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实用的习作教材。将现有教材和“非遗课程”活动中的习作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和筛选,以现有教材为重视习作教材的框架和基础,再根据本次活动中有着良好效果的习作教学纳入到各个框架中,使习作教材更加的完整。
        (三)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习作思维品质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习作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在习作中有条理阐述事物的前提,而在本次“非遗课程”中,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纵向思维导图设计
        纵向思维导图是以时间为轴,来探索某个事物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可以明晰事物的所有发展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中呈现出来的特征。例如,以制造丝绸的过程设计纵向思维导图,让学生总结近期所有活动中关于丝绸制造的内容,将丝绸从养蚕开始至成品完成的所有过程用思维导图展现出来,这不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丝绸制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次良好训练。
        2.横向思维导图设计
        横向思维导图则是以某一个事物为中心,然后不断的填补与其有联系的内容,再以各个想联系的内容为中心,不断地扩大思维图,使学生能够建立不同的知识体系,并把握不同体系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例如,以湖丝为中心,让学生画出与其相关的各种内容,比如它的用处、来源、制作方法等,再以用处、来源、制作方法为新中心列出更多的相关要到,在不同的要素之间再明确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使得学生对于湖丝文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四、结论
        “非遗课程”活动的开展很好地宣传了非遗文化,使湖丝再次受到社会关注,也向学生灌输了文化保护意识,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非遗课程”活动中,学生看到了一个有趣有内涵的新世界,成为了他们习作和思考的聚集地,对于学生习作能力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与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和看到学生取得进步时,作为教师我也意识到了校本活动的深刻意义,这也将牵引着我在校本活动和习作教学中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邹积华.在体验活动中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2020(12):82-83.
[2]奉芹.应用课堂“随文练笔”教学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4):84-85.
[3]孙传付,刘学芳.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调动学生习作潜能——小学生习作指导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8(22):120-121.
4]王金表.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调动学生习作潜能——小学生习作指导浅探[J].新教师,2018(07):37-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