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期   作者:汪碧林
[导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课程。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自能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勃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因此,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获得知

汪碧林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城南小学  350700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课程。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自能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勃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因此,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本文将以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展开论述。
【关键词】学生;自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26-01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开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经过尝试,发现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初始阶段,竞赛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乐于表现自己,争强好胜,而且集体荣誉感强。由此,就可以在班上展开“比一比活动”班中的四组学生可以优、中、差生搭配,使四组能力均稳衡,然后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为本组争光,学生便会以优带差,主动学习。等学习初步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后,仍要创设情境,充分肯定学习的点滴进步,以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生学会提问
        学问学问,要学好必须会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首要任务。具体如下:
        1、教给学生提问的一般方法。如“什么?”、“怎样?”和“为什么?”
        2、引导学生学会捕捉文章的“点睛之笔”,巧设疑问。例如文中“题眼处”、“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
        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问。
        三、教学生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发现问题,这只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会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因此,教学生回答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任务。要回答问题,就要教会学生根据题型采用不同答题方法:(一)对“什么”型的问题指导学生多读书,认真读书,从原文中找出答案,回答时采用的句式是判断句式。(二)针对“怎样”的问题,首先要对所提的问题作简要的判断,或者干脆凭借原文材料,进行叙述或描述。回答时采用的句式是“总会”句式。(三)针对“为什么”型的问题则要求学生用“摆事实,讲道理”的两步曲方法寻求答案,回答时采用的句式是“因果”句式,在这三类题型中属“为什么”的问题最难。教师可教会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例如,教《鱼游到纸上来了》一文时,针对学生提出的“作者为什么说‘鱼游到纸上来了’?”这一问题,启发学生进行逆向思维。鱼游到纸上来是因为—他专心画,画得像:画得像是因为—他认真观察:他这么认真观察是因为——他对金鱼的喜爱和他想学会绘画。这种思维、讨论方向,使学生对答案形成完整的理解。



        四、注重教师课堂引导
        如果说浓厚的学习兴趣,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那么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则是实施的关键。如何有效地引导?
        l、紧扣题眼,教活一课
        题眼是联结题和文的关键点,把它显示出来,就可以从大方向上判断课文的内容大意。小学语文课文中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眼。这些题眼,有的提示文章的中心,有的暗示文章的思路。备课时找准一篇课文的题眼就可以紧扣这个题眼教活整篇课文。
        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先引导学生找出题眼:“飞夺”,然后提出:“飞夺”什么?为什么要“飞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怎样?等一系列从题眼引发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开通一条理解课文的路子。接着教师便可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课文,并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既激发了积极性,也培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使整个课堂形成了主动探究,各抒己见的探讨氛围。这样,抓住一个关键词来教,让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理清和明确了课文的思路和中心,还掌握了重点词语,一举数得剩下的时间,进行片断练习。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让学生充分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学会了学习和交往。
        2、捕捉中心词句、开篇结句
        一篇课文,是由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在课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有些文章的作者,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了关键句,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这些关键句,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领子,以一句串联全篇。《海底世界》一课,篇末有单独成段的总结句。这个总结句,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文章的层次和思路。备课时,这样设计:1、自读全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句话:“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特产丰富的世界。”2、从这句话中画出两个重点词语:“景色奇异”“特产丰富”。3、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写海底“景色奇异”,哪些自然段写海底“特产丰富”(课文正是分以上两部分内容写)?4、想一想:海底“景色奇异”,“奇”在什么地方?海底“特产丰富”,课文写了哪些物产?从哪些地方看出“丰富”?这样抓住一句话来教,就把全文联结成一体了有如用一条红线串联起无数珍珠。所以教句子,不在多,而在于精。精教一句,胜过泛教十句。
        3、精导一段,拨通全文
        在小语教材中,能精导一段拨通全文的课文亦有不少。低年级的许多童话课文,故事情节大都有三次反复的特点,教师可重点指.导一段,其余则只需稍加点拨。中高年级也有不少课文,其内容的段落结构相似。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春、夏、秋、冬四季一道来,各段的写法大体相同;《我爱故乡的杨梅》,写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的那三段,写法大同小异;《将相和》一课,三个故事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记叙。因此,教这些课文,大可不必平分秋色地逐段一讲串间,而要精导一段,拨通全文。
        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
        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如何进行学习,便会将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在对课外的学习上,此时,鼓励他们博览群书不但是学习方法的实践和巩固过程,也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求知的欲望,也就能主动学习。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就是一位会学习,乐于学习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田立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性学习的研究[J].学周刊.2013(02).
[2]张志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中华少年.2016(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