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之有道,学之有效—小学语文提问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期   作者:王川
[导读] 有人曾把求知看作登山,一开始登山者只能看见被云雾笼罩的高山的模糊轮廓,待慢慢靠近时才能看见这座山的各个部分。在这一过程中问题就像向导,牵引着登山者的去路。通过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问像纽带,将教师和学生连接在一起;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教学结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提高小学语文

王川   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桂花桥镇第二小学  614218
【摘要】有人曾把求知看作登山,一开始登山者只能看见被云雾笼罩的高山的模糊轮廓,待慢慢靠近时才能看见这座山的各个部分。在这一过程中问题就像向导,牵引着登山者的去路。通过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问像纽带,将教师和学生连接在一起;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教学结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55-0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等各因素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而将这些多向交叉联系网络的“聚焦点”就是提问,有效的提问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无效的提问不仅会堵塞学生的思路,还会使学生的思考方向与主题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掌握提问技巧,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曲径通幽,启迪思维
        在平时的提问教学中,教师习惯“直来直去”,直接奔入主题,虽然这种提问方式目的明确,学生易回答,但形式呆板,缺少变通,难以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间久了,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产生惰性,阻碍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若教师能另辟蹊径,绕道迂回,变“直问”为“曲问”“活问”,就能使问题含蓄生动,饶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开动大脑,提高提问效果。
        例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若直问:“司马光是采取什么方法将小孩救出水缸的?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可以从课本中直接找出答案,未能发挥提问的价值,思维张力得不到扩充。但若教师能够变直为曲进行提问:“司马光不怕砸到水缸里面的小孩吗?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一问题课本中没有直接给出答案,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围绕中心思想拓展思路,找到问题的核心要素,从而做出正确回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增效课堂教学。
        曲问可以增加思维含量,让学生眼前一亮,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不再是被迫的,而是学生自身的情感需求,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创新精神。
        二、巧妙追问,提高分析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虽然教师在备课中对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充分的预设,但还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特别是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会冷不丁地冒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教师要正面应对,沿着学生原有的思路巧妙追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若教师面对学生的意外回答,回避逃脱,不仅会遏制学生的思维,还会错失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利时机。
        例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谁能概括一下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断的孩子。
        生:我觉得司马光这个救人的方法不可取。
        师:为什么?
        生:他应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把缸弄倒,让水流出来,这样比砸缸更安全。
        师:是啊,大家想一想,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情况?认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当时其他小朋友已经吓得惊慌失措,不可能过来帮助司马光。
        生:如果司马光不及时采取措施,缸里的小孩可能会都掉性命,所以情急之下只能砸缸。
        对于学生提出的“弄倒缸让水流出来”这一说法教师事先没有预设,面对这一“意外”教师没有随意处理,而是抓住锲机睿智追问,把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加工成阶梯式攀升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从而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焕发出生命和活力,演绎课堂的精彩。
        三、化实为虚,升化主题思想
        提问是一门灵活的艺术,有时为了说明问题,需要教师通过假设一定的环境、背景,在各种关系发生转换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深理解,升化主题思想。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主动探索问题答案,提高教学实效。
        例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对造成小女孩悲惨命运的社会因素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利用假设法提问:“假如小女孩生活在我们身边会怎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一致认为小女孩会很幸福,因为有老师、同学、社会人士帮助小女孩。强烈的反差使学生意识到,正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才导致了小女孩惨死在街头。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提问是贯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索,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提问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从“问什么”“怎么问”入手,增加问题的思维含量,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得以生动活泼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 王伟.名师在线. 2019(02).
[2]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三珊.湖南师范大学 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