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活力 须学生动起来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期   作者:边小英
[导读]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交流,养成倾听习惯,提升习作能力,并辅以合理的量化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活力!

边小英   旺苍县佰章小学校  628200
【摘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交流,养成倾听习惯,提升习作能力,并辅以合理的量化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活力!
【关键词】学习;交流;倾听;管理;课堂活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92-02

        曾看到过这样一篇短文:
        父亲值夜班回家,看到女儿一大早就伏在桌子上做功课,很高兴,就说:“认真做,下午带你去公园看荷花。”
        “可是,爸爸,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雨啊!”
        “那正好啊!”父亲说,“雨过天晴,荷叶绿油油的更好看,而且空气中到处都是荷花的香味。”
        “可雨要是不停地下呢?”女儿还是不放心。
        “那也没关系呀,我们就在细雨中看着雨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不也很有意思吗?”父亲笑着说......”
        无论女儿怎样问,父亲都可以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打消她的顾虑。有这样一位父亲,相信这个小女孩还没有去公园,她心里的那朵荷花就已经悄悄地绽放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样一篇文章,让我想到为人师者、为人父母对学生、对孩子的引导亦为如此,我们要进入到孩子的心灵,顺应着孩子的思绪,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愿望,让他们的心灵永久地住着一朵盛开的荷花。
        这段时间正在读川师大李松林院长主编的《深度学习设计》,感触颇深,深度学习的本质内涵强调了三点:深度学习是触及心灵深处的学习;深度学习是深入知识内核的学习,深度学习是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它不同于浅层学习的特征就在于:要激活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是学生展开切身体验与高阶思维的学习,是学生达成深度理解与实践创生的学习。一句话,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语文学习,并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而我的语文课堂,我们团队的语文课堂,基本上是契合了深度学习这一理念。遵照积累加展示的思路。注重学生深层学习动机的激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进行大量的积累,并随时给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一个的扎实的积累与自然的展示中,获得知识,培养口才,拥有自信,学会创新,最终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成为一个轻松而又心动的愉悦历程。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小学的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会学习,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主动捕获知识,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
        也正如陶行知所说:“在“生活教育”的实验者,决不是一个教书匠,也不是一个旁观者。教师是儿童队里的一员,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游侣,他因为年龄较长,经验较多,所以是这许多儿童中的一个辅导者。教师既不能板起脸来教,那么就得堆上笑来玩,使自己的生活回复到儿童时期去。最好的教师,便是近于儿童的成人,也就是最好的辅导者。当儿童有不能解决的困难,教师就给予暗示,暗示不足,则给予辅助和指导,务使儿童能自己用过一番心力去研究,教师不该心急的代为设法 ”。
        因此我认为好的语文老师,便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确保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的“学、说、听、写”放在心上。
        一、以学为本,夯实积累
        “以学为本”不是口号,而是在行动上落实以学为中心,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让孩子们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让学生能真正做到与物对话、与教材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与自我对话,让我们的课堂始终充满着“活动、合作、分享”。
        (一)主动学习,解决问题
        我们学校正在积极推行学本课堂,倡导的就是学生主动地学习,提前预习、课中合作解决问题,课后积极地进行知识拓展延深。其实这种模式很好,虽然课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但课中可以约束我们老师的行为,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前、课后他们都会认真去准备,课中会全身心的去参与体验,会激起思维的碰撞,会有一些知识上的创生,会让课堂很有活力。其实这就是深度学习的一个走向。
        (二)坚持阅读,夯实积累
        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这个完善包括的非常广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人格、知识、能力等等。所以主动学习,使之完美的另一种途径就是坚持阅读。我每教一届孩子首先给他们的三个关键词就是:阅读、写作、表达。上一届孩子从五年级开始前后读了跟教材配套的《城南旧事》《百万英镑》《俗世奇人》《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骑鹅旅行记》等等,还读了《西游记》《三国演义》《草房子》《童年》等经典名著。现在推荐的书目很多,但我首选跟课文配套的原著,如此既达到了对教材的深度理解,也便于丰富积累。为了巩固积累效果,提升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会经常以读书笔记、手抄报、故事会、古诗朗诵会等等的形式进行积累成果的展示。为了让这种主动积累形成气候,我们开辟了每天的课前8分钟课外积累展示,每天轮流1人进行展示,展示的内容可为讲故事、朗诵古诗、读优秀作文等等;轮流1人主持评价,现场随机选5位同学采用分数加描述性语言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一期完后进行一次评比。



        二、善于交流,培养能力
        教室的焦点在学生,教室里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应受到鼓励。学生在教室里应该是处于身心放松,应该是相互学习,温和诚恳地进行交谈,应该是在一个安全的氛围中深入思考,在轻声细语中吐露心声,也就是说上课是一个很柔和的阅读、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
        但现在的孩子,普遍的年级越高,越不喜欢公开的表达自己,不喜欢交流、不喜欢回答问题、甚至不喜欢把课文读出声。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切要沉下心来,分析原因,寻找方法,慢慢改善。
        (一)亲近文本,开启朗读模式
        课标也对义务教育各个学段规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朗读的益处是很多的,包括增强体质、放松身心,但是我们的高段学生他们开始时并不愿放开朗读,往往会采用全班齐读,谈不上情感充沛,很多孩子连字音都不标准。这时我们便可把自我展示的心理和行为巧妙地迁移到学生身上,用学生的梦想做文章。“把课文想象成演员的台词,主持人的稿子,导游的解说内容,科学家做的报告......”就这样靠一种角色模仿,慢慢地引发出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为巩固效果,我们还可通过晋级、比赛,榜样示范等活动让内驱与外力合并,慢慢地使学生放开朗读,从而亲近文本,培养语感,体验成功、产生自信!
        (二)提升能力,搭建交流平台
        会读,勤于积累,还要善于交流,这才是由学语文到用语文的一个转变。要培养孩子们的交流习惯,首先要全方位地打开他们的交流通道。我鼓励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分享收获,我课前都会给孩子们布置预习的任务,但我不会提具体的要求,然后上课时,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分享预习成果,字词积累也好,内容掌握也好,人物印象也好我觉得这是一个开启学生交流模式的绝好机会,当然我还会让学生质疑解疑、续编课文、改编故事、开展辩论、表演课本剧、举办各种比赛、进行读书成果交流等等,我会从各个方位、各种内容上给予每一个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就比如我的课前8分钟展示,每个孩子每期就有两次很正式地上台展示的机会,一次是作为展示人,一次是作为展示活动的主持人,而且还有若干次点评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变得越来越有经验,展示的内容越来越新奇,展示的形式越来越活泼,主持人也越来越有阵势,点评的同学更是变得有模有样。这个活动既增进了同学们的积累,又促升了大家的交流水平。
        每一届学生,经历半学期,课堂上的画风便会有很大的转变:他们能进行角色朗读,会展开激烈讨论,敢放开交流,有锐利的鉴赏事物的目光,有独特的生活感受,有充满个性的见解......当然伴生的还有自信、自主这些学习品质。
        三、用心倾听,提升修养
        听是学的基础,我们的教室要形成互相倾听的氛围,这才可能让学习真正走向深度。而互相倾听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保持专心致志、郑重其事地听每个学生的交流,并做出敏感的对应。我们要相信有愿听的老师,才有善听的学生。
        第二步是学生间的互相倾听。这是我们实施学本课堂的必备前提。学生在深入地学习思考之后,就要进行系统地汇报展示,有精彩的展示,就要有愉悦的欣赏,展示者是怀着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本着负责,毫无保留的态度进行分享给予,那么欣赏者必要本着谦虚之心、宽容之怀、向上之志进行学习接纳。所以培养倾听习惯,同时也是在培养一种相互欣赏的美好品质。
        四、轻松习作,给予方法
        课前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作文内容,建立习作信心;课中激活语言、培养修改习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课后搭建展示平台,肯定点滴进步,浓厚习作兴趣。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关键点同时发力,给予学生习作方法与技巧,同时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长期坚持,成为一种习作能力培养路径和固化下来的习作指导模式,使师生在习作这一块的“教”“学”上有信心、有兴趣、有方法,让习作变成一件轻松愉悦的事。
        五、量化考核,再添力量
        (一)重视量化评比
        每一届学生我都会采取这样一套语文学习过程量化制度,每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过程的量化考核,涵盖了作业质量、背诵听默写情况、自习表现以及检测效果等等,采用加扣分制,值周科代表在周五放假前进行汇总通报,每周末会依据得分情况给各小组分配不同的作业量,而且每半期进行一次优秀小组评选活动,如此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扎实管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善于目标管理
        在充分调研了学生的学情后,便可以给他们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然后用目标来激活他们的内在潜力。世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说“如果你想要快乐,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要能指挥你的思想,释放你的能量,激发你的希望”。由此足见目标的力量。每次检测,我在学校发优秀奖、进步奖的基础上会增设达标奖,这个奖项的覆盖面更广,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当然也就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然相信老师们在这方面是各有妙法的。
        评判一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个用心的背后就是一套有效的办法。我们要善于提炼,这样最终才能使办法变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或是善于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或是善于调动学生的激情;或是善于循循善诱;或是对教材有智慧的眼睛,细腻的心;或是能够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创新......总之我们要努力地成为学生心中那个受欢迎,重要的人,而并非旅程中匆匆的过客。“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而学生的幸运便是我们修炼的标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