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小学生数学“统计”板块学习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杨寒东
[导读] 在十二年义务的教育课程中,“统计”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开始,“统计”板块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与几何、计算等其他板块相比,“统计”版块的内容相对抽象、枯燥,大多数小学生可能会因此而不感兴趣。若想令“统计”板块的教学顺利落实,教师首先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想办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此让他们真正掌握“统计”板块的相关知识点。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对坊中心小学   杨寒东  342819

摘要:在十二年义务的教育课程中,“统计”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开始,“统计”板块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与几何、计算等其他板块相比,“统计”版块的内容相对抽象、枯燥,大多数小学生可能会因此而不感兴趣。若想令“统计”板块的教学顺利落实,教师首先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想办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此让他们真正掌握“统计”板块的相关知识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统计板块;探究策略
          引言:“统计”板块涉及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与分析,非常考验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等学习能力。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的重点工作任务。因此,教师可以依托“统计”板块展开相应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
          一、结合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语文、英语学科相比,数学显然是一门更接近生活的学科,其涉及到的许多知识点与现实生活有关,“统计”板块便是其中之一。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都会存在“难以有效进入学习状态”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没有太大关系,导致学生无法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因此,教师在开展“统计板块的教学之时,一定要根据所教内容创设现实情境,这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以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为例,本单元分为两个部分: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在讲解“平均数”之前,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同学们,回到家之后,寻求父母的帮助,量出自己的身高以及体重,然后记录好家庭人数、家人喜欢看的节目等等相关数据。第2天上课的时候,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公布准备好的数据然后围绕这些数据展开教学。借助这种方式讲授新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代入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条形统计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创设现实情境,例如让学生回家收集“本县近10年的城镇人口数、乡村人口数”,然后围绕这个数据讲解复式条形统计图。总而言之,教师要注重结合现实事例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合适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与其他板块的内容相比,“统计”板块所涉及的内容相对抽象但不复杂,里面涉及到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实践活动。新时代小学数学课堂提倡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所以,教师要及时抛弃过往的教学观念,创设合适的条件,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打造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实践课堂,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效率,而且还可以活跃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总而言之,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共同探究“统计”板块的新知识。



              以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为例,截止至今,学生已经掌握三种统计图。因此,在教学完本节新课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下问题:同学们,我们班里一共有多少位学生,男生和女生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同时,每个小组的人数是多少?可以用哪些统计图来表现出来呢?接着,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选取不同的统计图去表现这些数据。学生在绘制统计图的时候,教师主要维持班级的秩序。同时,教师还要观察学生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差错。最后,教师挑选几位学生展现他们绘制的统计图,并且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统计”板块的教学之时,一定要给学生多点时间、空间,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三、重视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自制力相对薄弱、耐心不足”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统计”板块所涉及的内容相对抽象。如果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那么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出现走神、思绪漂浮等等情况。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还应该重视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借此方式,推动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进步。总而言之,教师不能全程掌控课堂,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以此令学生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以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为例,开始本节新课之前,教师先收集学生的生日,然后围绕这个数据设计教学问题:“春天出生的学生有多少,男生占了多少,女生占了多少?秋天出生的学生有多少?”等等。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先带领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相关知识点,接着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让他们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在正式开始合作探究之前,教师让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组长,然后由组长为每位成员分配任务,以此保证合作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如果某些学生不愿意参与合作探究活动,那么教师一定要用言语引导这位学生,让他主动加入到小组合作活动中。总而言之,教师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形式,而是要丰富课堂形式尽量多组织小组合作等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各项数学学习能力。
           结语:“统计”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的教学。由于“统计”板块的内容相对抽象,但又极具探究、实践性,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等各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晓萍.数学核心内容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以小学统计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0,(14):32-37.
[2]苏月濛.小学数学教科书"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内容分布的比较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0):85-86.
[3]况一.美术核心素养“图像识读”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领域的运用研究[J].读与写,2020,17(26):172.
[4]李旭然.中小学数学教材统计知识内容衔接分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8,(3):83-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