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无支架植入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11期   作者:缪春波 许迎春 王伟 崔金珍 常以芳
[导读] 目的:观察并探究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冠脉无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缪春波   许迎春   王伟   崔金珍   常以芳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究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冠脉无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0年6月收治的50例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课题。收治患者后,均应及时接受急诊冠脉造影检查,必要时还需开展球囊扩张、血栓抽吸等治疗。将残余狭窄≤70%,血流TIMI3级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n=25例)采用植入支架治疗,实验组患者(n=25例)不予以支架植入。术后,要求两组患者接受为期12个月的拜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善情况,并统计其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LVEF为(55.94±3.36)%,LVEDD为(52.12±4.03)mm,对照组患者的LVEF为(54.67±3.91)%,LVEDD为(51.84±4.92)mm,两组患者的各项左室功能对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1.190/0.220,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00%,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00%,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0.000,P>0.05。结论:部分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无支架植入治疗具有与支架植入患者无明显差别的临床结局,尤其在左心室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值得持续应用或推广。
        关键词:青年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无支架植入;临床疗效;安全性;应用价值

        前言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也就是临床所说的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多发生于冠脉病变的基础上,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冠心病类型。疾病发生后,患者的冠脉血供会中断或急剧减少,导致其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症状,如不及时开展有效治疗,不仅会导致患者的心肌细胞坏死,甚至还会出现心功能下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等情况[1-2]。为了进一步明确冠脉无支架植入治疗在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本研究选取了2018年4月~2020年6月收治的50例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临床观察和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8年4月~2020年6月收治的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选择50例参与本组课题研究。急诊冠脉造影检查后,必要时开展球囊扩张及血栓抽吸治疗,并将残余狭窄≤70%、血流TIMI3级的患者当做临床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2组,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包含14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最大、最小年龄分别为43岁和30岁,平均年龄为(31.27±5.64)岁;实验组包含13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最大、最小年龄分别为42岁和31岁,平均年龄为(31.33±5.58)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50例患者均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②患者年龄介于14~44岁之间;③符合冠脉无支架植入治疗的相关指征,且无药物过敏反应;④临床资料完整者;⑤自愿签署研究协议书者。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③严重心力衰竭者;④不能积极配合临床治疗者;⑤合并恶性肿瘤者;⑥临时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要求持续开展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抗栓治疗的方式、作用、意义、注意事项等内容,要求患者在掌握治疗方法的同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展开临床治疗。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发展状况,术前要求患者嚼服300 mg阿司匹林和180 mg替格瑞洛;术中,常规注射适量普通肝素,并借助目测法掌握患者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对桡动脉进行穿刺并植入导管,然后对左、右两组冠状动脉进行造影。使用导丝顺利通过患者的急性闭塞部位,并采用预扩球囊对闭塞部位进行扩张操作必要时血栓抽吸。对照组患者在球囊扩张或血栓抽吸术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支架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药物球囊扩张或血栓抽吸治疗,残余狭窄≤70%、血流TIMI3级,不予支架植入。
        治疗结束后,还应要求两组患者接受为期12个月的拜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1.3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对比分析心脏功能情况,并统计其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通过X2检验法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使用表示,通过t检验法进行检验。分析并比较数据差异时选择统计学软件 SPSS 23.0。当P值<0.05时,表示统计学差异具有实际意义。
2 结果
2.1 左室相关指标
        治疗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左室相关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左室相关指标与对照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不良事件
        治疗后,对照组出现了7例心力衰竭,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0例再次心肌梗死,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6.00%(9/25);实验组出现了6例心力衰竭,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再次心肌梗死,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6.00%(9/25)。实验组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X2=0.000,P>0.05。
3 讨论
        王焕欣、李金森等学者[3]认为,药物溶栓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风险,同时还会诱发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而阻碍临床疗效的提升。据相关研究资料指出,对部分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冠脉无支架植入治疗,有利于降低心肌损伤程度,尽快恢复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功能[4]。
        在本组课题中,实验组治疗后的左室功能较对照组治疗后的左室功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也无明显差别,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说明,冠脉无支架植入治疗在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较支架植入后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在传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部分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无支架植入治疗,具有与支架植入患者无明显差别的临床结局,尤其在左心室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值得持续应用或推广。

参考文献:
[1]崔晓磊,高恒波,姚冬奇, 等.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12):41-44.
[2]罗江宾,冯旭霞,陈其敬, 等.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替罗非班在高血栓负荷ASTEMI患者PCI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6):129-132,136.
[3]王焕欣,李金森.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比伐卢定有效及安全性的观察[J].心肺血管病杂志,2020,39(4):392-395.
[4]阿吉木·吾布力哈斯木,阿布力孜·阿卜杜扎依尔,齐曼古丽·亚逊.半剂量替罗非班联合替格瑞洛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9,17(10):899-9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