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振华
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黑龙江 黑河 164300
【摘 要】目的:对氯吡格雷防御冠心病介入治疗致心血管病变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92例经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案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6例。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噻氯吡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控制阶段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6%,以上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血小板凝聚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而言,采用氯吡格雷药物的效果更明显,该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赛氯吡啶;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
结合当前人们的生活现状而言,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升,同时,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我国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高,目前而言,该疾病已经成为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对于冠心病的治疗而言,一般会采用药物控制方法,但这种方法自爱长期应用情况下,并不利于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且容易导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现阶段而言,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多会采用介入疗法,该方法,是指在患者相关血管位置处,割开一个小口,然后放置手术专用介质,可以起到疏通患者血管的作用,从而减轻患者冠心病症的症状,达到治疗目的。但结合这种治疗手术现象来看,患者经治疗后,较为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引起患者的不适,降低生活质量。考虑到该问题现象,治疗过程中,对导致患者不良反应现象的原因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症状的主要原因,即血小板凝聚情况,有效控制这种凝聚,才能够控制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氯吡格雷是一种控制血小板凝聚的药物,这种药在临床表现中,患者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不会加深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为了加强对氯吡格雷药物的了解,本文对氯吡格雷防御冠心病介入治疗致心血管病变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相关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某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92例经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案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6例。观察组患者中有男26例,女2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7~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5.7岁);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5例,女21例,年龄范围在49~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6~8.3岁)。
1.2方法
观察组使用氯吡格雷治疗,术前6h给予600mg.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口服,术后减半服用,1次/d,持续4周,再减半服用,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态配合使用其他药物。对照组使用噻氯吡啶治疗,术前6h口服250mg噻氯吡啶+阿司匹林100mg,术后口服100mg噻氯吡啶+阿司匹林75mg,持续4周,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和病情给予其他药物。两组其他辅助治疗方式均保持一致。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例数,包括出血、缺血、再次梗死和血栓形成四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不良反应率=(出血+缺血+再次梗死+血栓形成)/总例数x100%。综合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凝聚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8)表示,采用1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血2例,缺血1例,再次梗死1例,血栓形成2例,不良反应率为13.0%,对照组出血4例,缺血5例,再次梗死3例,血栓形成3例,不良反应率为3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2.2血小板凝聚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聚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凝聚得到有效的控制,且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png)
3.讨论
导致患者冠心病疾病的主要原因,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会引发患者冠状动脉的堵塞,使心肌缺血、缺氧,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的休克及猝死现象发生。对于冠心病而言,患者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病症发生率,使患者的生活更为安全、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对于冠心病的治疗而言,优先选择药物治疗,但基于药物的疗效,患者并不能及时、有效缓解相关症状,对此,医疗人员研发了一种介入治疗方法,其主要是指在患者血管位置割开一个小口,建立介入通道,放置介入弹簧,这种手术具有创伤小,治疗迅速,减少患者痛苦,安全性高的特点。
介入手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生活,对此,为了有效控制患者的不良反应现象发生率,临床医疗机构通常会采用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氯吡格雷是一种有效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患者在经介入手术治疗冠心病后,采用氯吡格雷进行预防不良反应症状,可以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
药物洗脱支架的使用,能够显著改善狭窄导致的血运再次重建。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相比于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支架血栓风险则没有明显增加,植人药物洗脱支架,显著降低了再狭窄和MI风险,从而提高了冠心病抢救的成功率,完全血运重建率更高。虽然药物洗脱支架显著降低了再狭窄几率,但是支架也成为了血小板激活的平台,因此患者介入治疗之后还需要充分抗栓,尤其是二磷酸苷和胶原诱导下,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所增强,需要加强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是一种强效抗血小板药物,能够和血小板膜表面腺苷环化酶偶联二磷酸腺苷受体特异性结合,拮抗纤维蛋白原核糖蛋白GPIIb/IIIa受体,从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显著。临床研究显示,600mg氯吡格雷是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30dMACE发生率的一个独立影响因素,抗血小板作用很强,而且不会明显增加出血风险,这和本次研究结果相吻合。
冠心病多是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导致的,并且多发于高龄人群。与此同时高血压、糖尿病、遗传等多个因素都会增加冠心病发生的几率,该病一旦发生就伴有致残的风险,是人们健康最为严重的威胁。医学界对于该病的研究一直未曾懈怠,当药物治疗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使得确保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各种机能均处于正常的状态。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的控制血小板的凝聚率,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为最大程度地降低冠心病对人们健康的威胁,在不断提升医疗技术的同时,自身更应当注重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这样才能从源头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夏恩波.氯吡格雷防御冠心病介入治疗致心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9,038(023):118-120,133.
[2]赵洲锋.氯吡格雷防御冠心病介入治疗致心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8,26(12):65-68.
[3]娄闯.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临床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2):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