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的词义演变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董素珍
[导读] 本文通过对“老公”词义演变的梳理,发现其在演变过程中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词义的指称对象发生了变化,由最开始的“老年男性”到“父亲”,然后到“丈夫”,再到“宦官”,最后又变成“丈夫”。

扬州大学   董素珍    225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老公”词义演变的梳理,发现其在演变过程中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词义的指称对象发生了变化,由最开始的“老年男性”到“父亲”,然后到“丈夫”,再到“宦官”,最后又变成“丈夫”。二是其背后的心理特点也在发生转变,总体呈现由尊敬到蔑视,再到爱称的一个过程。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老公”又延伸出“男朋友、女性好友、偶像等公众人物”的用法,此种用法是否符合语言规范,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关键词:老公,词义演变,网络用语,心理特点
        前言
        在媒体技术发达的21世纪,新闻报道、电视电影、文学作品中都随处可见“老公”指代“丈夫”的用法,但此用法从何而来,为何兴起值得我们深思。本文致力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其词汇义的演变过程做详细梳理,并着重从词语色彩义着手探究其背后的心理特点变化。
        一、“老公”的源流及演变
        “老公”一词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形式是始终不变的,且一直以称谓词的身份出现,不同的是其所指称的对象发生了改变,在同一时期可能有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指称对象,但其指称对象的性别却是始终如一的,皆是“男性”,其具体演变过程如下:
        (一)隋唐及之前的时期
        关于“老公”一词最初的源流,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来源于魏晋时期[ 吕胜男,“老公”语源考[J].史志学刊,2006(03):19,22.];二是来源于西汉时期[ 梁学廷,“老公”词义面面观[J].咬文嚼字,2008(08):24-25.]。我们更倾向于后者,最早见于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齐桓公出猎,入山谷中,见一老公。”这里的“老公”是偏正式定中结构的复合词,是“老”和“公”的词义组合。《说文解字》中对其释义是年岁大的,老年人。从《汉语大词典》中对于“公”的详细释义也不难看出,自始至终有关人物的称谓方面,所涉及性别都是男性[ 详见《汉语大词典》第1799页。]。刘向《说苑》中的“老公”就是“老”和“公”结合在一起的“老年男性”的专称。
        (1)《东汉·史论》:“老公去,高祖从外来,吕后言於高祖。高祖追及老公,止使自相。”
        (2)南梁沈约《宋书·卷七十八》:“……即久废射,又多病,略不能制之。便成老公,令人叹息。”
        (3)唐《北史·高隆之传》:“帝将受禅,大臣成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衔之,因此大怒,骂曰:‘徐家老公!’令壮士筑百余拳,放出。”
        上述例子皆有“老年男性”义,所不同的是(1)是尊称,而(2)、(3)结合句中的“多病、大怒、骂曰”等字眼及具体语境,不难发现并不是尊称义。
        可见“老公”在演变过程中的感情色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说话人的主观情绪以及客观社会因素的影响,“老公”的感情色彩逐渐从对“老年男性”的尊敬向对“老年男性”的厌恶、蔑视转变。
        隋唐时期,“老公”除了可以表示“老年男性”之外还可以表示“父亲”义:
        (4)《北史·高昂传》:“及次同死,昂大起冢。对之曰:‘老公!子生平畏不得锹土,今被压,竟知为人不!’”
        “老公”表示“父亲”的用法出现较晚,且在历史文献中只有寥寥几例,在隋唐及之前的时期还是“老年男性”占据主导位置。
        (二)宋元时期
        词汇在演变过程中,旧的词义的消亡,新的词义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存在一个融合的阶段,宋朝就是“老公”一词词义的融合时期,既有上述的“老年男性”的尊称和蔑称,又有“父亲”的意义,且出现了新的词义——“丈夫”。此时的“老公”不再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复合词,而是一个由词缀加词根构成的派生词。“老”在这里是词缀,不表示“年长”义;“公”这里是词根,还是男性的代表,只不过对象更加具体化,指代的是女子夫婿。关于“老公”代表“丈夫”的源头,《“老公”词义源流考》一文指出:“‘老公’表示丈夫的用法早在南戏作品中,就有此类用例。”[1]由南戏《张协状元》中:“好也!保甲,打老公!老婆打老公!”佐证可知“丈夫”义确实是产生于在北宋末南宋初,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清朝,在元曲和明朝小说中最为常见:
        (5)元杨显之《酷寒亭·三折》:“我老公不在家,我和你永远做夫妻,可不受用。”
        (6)明末冯梦龙《喻世明言》:“这是牛郎织女的喜酒,劝你多吃几杯,后日嫁个恩爱的老公,寸步不离。”
        宋元时期,“老公”增加了新的词义“丈夫”,这一历史时期,子女可以称呼父亲为“老公”,妻子可以称呼丈夫为“老公”,在日常使用中是很容易造成混乱的,而且不符合中国人“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规范,也不符合中国在称谓词方面的礼仪规范。因此随着朝代更迭,话本、元杂剧等的普遍存在,使得“老公”指代“丈夫”的用法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表示“父亲”的用法逐渐在历史进程中消退,直至不见。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老公”延续宋元时期表示“丈夫”的用法的同时出现了新的含义——对“宦官、太监”的俗称。此时“老公”结构还是派生词,“老”是词缀,“公”还是词根,所不同的是“公”的含义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对男性的尊称”,而是指“太监”。明代王世贞《觚不觚录》:“以大臣自于正德中上书太监刘瑾云:‘门下小厮某上恩主老公公。’。”“老公公”也就是对“太监”的指称。到了明末清初,为了简便表达“老公公”缩写为“老公”:
        (7)明末冯梦龙《喻世明言》:“模娇样,好像个妓女,全没有良家体段,看来是个做声分的头儿,擒老公的太岁。”
        (8)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他就立刻进来。又走了老公的门路。”
        从上述《喻世明言》中的两个例子不难看出,“老公”表示“丈夫”的同时,也可以表示“太监”,张学城、李晓华指出“丈夫和太监同用一个称呼,这多少让人有点倒胃口。


‘太监’这一义项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老公’的‘丈夫’义项的消失。”[2]吕胜男就曾对清朝《红楼梦》中出现的“老公”进行考究,发现都是“太监”的意思。[3]
        (四)新中国成立到如今
        新中国成立后,太监成为历史,“老公”这个词也就消失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老公”再次出现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港剧的热潮,作为“丈夫”的指称回归大众视野。由此有人认为“老公”表示丈夫的用法是从港台地区传来的,如徐默凡就认为“‘老公’是方言词汇,原本只在比较小的地域范围内使用。随着大量香港、台湾电视剧在内地登陆,这个称呼逐渐在内地流行起来。”[4]通过上文,不难发现“丈夫”义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只不过由于社会环境、心理影响及语言内部的变化等因素,“老公”的指称对象发生了一些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1世纪网络的普及,由此产生的网络语言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调味品。网络语言词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新造词,二是旧词新义。“老公”就属于旧词新义,其词义指称对象在网络运用下发生了泛化,不再局限于“丈夫”义:
        (9)邓伦被粉丝(fans)喊“老公”,一句话展现高情商果然够幽默。[源自微博APP,
        (10)亲密女同学互称“老公”“老婆”,大四女生竟有九个“老婆”![源自现代快报,
        (11)未婚情侣间的称呼心理学,当女人对这个男人没有把握,才会在人前人后故意昵称他为“老公”……他可是我的。[源自微博APP,       
        由例可知,“老公”在网络用语下可代指自己喜爱的公众人物(9),也可以指代“男朋友”(10),友谊深厚的女性朋友之间也可以用“老公”进行互称(11)。目前“老公”在网络中运用最多的就是对自己喜欢的公众人物,很多公众人物被冠以“国民老公”的称号。
        二、“老公”背后的心理特点变化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两种,色彩义又可以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及形象色彩。[5]“老公”一词从《说苑》到港剧,不难发现它的语体色彩经历着从书面语到口语化转变的过程,作为“丈夫”义的“老公”从最初就起源于民间戏曲,充满口语特色,如今也是多用于日常生活的口头表达。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老公”一词背后所反映的心理特点是和其色彩义的感情色彩密不可分的。
        (一)历时角度下“老公”心理特点的变化
        感情色彩可以是褒、中、贬,同样心理特点可以是赞扬、平和、蔑视。孙国秀对“老X”构成的名词所反映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把“老公”归于表达可亲可近,关系非同一般或者感情深厚这一类。[6]我们从历时角度发现,“老公”背后反映的心理特点,并不是单纯的表示可亲可近。其心理特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①表达对老年男性、父亲的尊敬。②表达夫妻之间的感情深厚,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③表达对老年男性、太监的厌恶,含有贬义色彩。
        (二)网络语言下的“老公”背后的心理特点
        网络语言下的“老公”根据指称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这些用法背后的感情色彩需要我们对其细分,由此才能细致观察词义背后所反映的人们的心理特点:
        1、称呼男朋友为“老公”。21世纪男女平等、言论自由,两性话题不再是羞耻、难以启齿的。追求自由恋爱,直率表达情感是众人提倡的主话题。称呼男朋友为“老公”,既反映出社会主话题,又能增加两性之间的亲密度,也是女性表达“占有欲”的一种方式。从宏观角度出发,它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从微观角度出发,它反映的是自由的爱情。
        2、女同学之间称呼“老公”。这里的“老公”脱离了两性之间的关系,单纯只是朋友之间的昵称,可以表示两人之间感情,相较于其他朋友更深厚,也可以说是对“知己”的表达。
        3、称呼公众人物为“老公”。此种用法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最为常见,经常见粉丝(fans)在微博、微信等交友平台中称呼XXX为自己的“老公”。大众对这一现象有三种态度:有人从语言规范化角度出发认为此现象是错误的使用方式,污染语言环境,应该制止;有人处于中立的态度,默许此行为;有人觉得此用法可以表达自己对公众人物的敬佩与喜爱,拉近与人的距离,非常热衷。而从对公众人物的众多采访中不难看出,他们对于被称呼“老公”,多半是难以接受的,还有少部分不置可否。
        综上分析可知,网络用语下的“老公”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表示对对方的喜爱与珍惜,展现出双方之间的深厚情谊。“老公”在网络用语下的词义泛化究其原因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便捷的表达方式分不开的。更主要的还是受人们追求词语“陌生化”的心理影响。对“老公”在网络语言下的使用情况对50位女网民进行抽样的问卷调查,发现使用者多是18-30岁的网民,在年龄上正值青年,在心理上热衷追求新颖有趣的东西,他们热衷于为日常使用的词汇带来一些新鲜感,这才有了“老公”指称“男朋友”等新的用法。问卷调查的结果和预想结果截然不同,原以为“老公”指称“男朋友”、“偶像”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被普遍接受与使用,然而调查发现86%的人并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老公”在网络应用下出现的词义,认为网络流行语下的“老公”不符合语言规范,可见目前“老公”作为“丈夫”义在国民心中仍是根深蒂固的,始终在现代汉语的一般词汇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
        结语
        “老公”词义的指称对象的变化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西汉时的“老年男性”,隋唐的“父亲”,宋元的“丈夫”,明清的“宦官、太监”。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时期“老公”的指称对象可能不止一个,如隋唐时期“老公”既可以泛指“老年男性”,又可以专指“父亲”。但总体上“老公”历代的指称对象有一个共同义素——男性。从“老公”色彩义着手分析发现其背后的心理特点变化呈现出三种特征:尊敬、蔑视、喜爱。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发现“老公”在网络用语下出现了代指“男朋友、女性好友、公众人物”的用法,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此种用法只在一定范围、一定人群内使用,并不具有普遍性。为加强日常用语规范化,避免语言因外部因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减少网络语言下“老公”的使用频率。
参考文献
[1]王志清;梁学廷.“老公”词义源流考[J].语文学刊,2008(09):138-139.
[2]张雪城;李晓华.也谈“老公”[J].语言研究,2002(S1):149-150.
[3]吕胜男.“老公”语源考[J].沧桑,2006(03):21,24.
[4]徐默凡.从丈夫、先生到老公[J].语文建设,2001(09):9-10.
[5]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上册)[M].中华书局.2006:232.
[6]孙国秀.“老X”构成的名词及其所反映的心理特征[J].语文学刊,2005(02):126.
作者信息:   姓名:董素珍   性别:女   籍贯:河南驻马店市 民族:汉   学历:硕士   单位:扬州大学  单位邮编:225002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