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王蓉惠
[导读] 在学校加强“五个认同”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拜城县第四小学  王蓉惠

[摘要] 在学校加强“五个认同”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之后在中央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迫在眉睫。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国家认同感。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革命文化教育、新疆历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增强五个认同,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举办爱我中华诗词诵读、爱我中华英雄故事会、网上祭英烈、“童心向党”红歌大赛等活动,教育引导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国家认同感,促进社会责任感。
        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午读等时间,播放国学经典和古典名曲,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组织学生收集传统礼仪故事、历史格言、名人名言,充分利用学习园地和黑板报,展示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在语文、历史、地理、品德(政治)等学科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深入拓展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三、把握课堂教育主阵地,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少数民族地区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是提升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表现。新时期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是国家教育的迫切需要,塑造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情感和政治信仰各中小学、幼儿园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五个认同”,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和防线。统筹整合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资源,从民族文化、民族关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鼓励学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让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课堂之中,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利用团支部、少先队主题活动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利用团支部、少先队主题活动学习习近平主席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精神、习近平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学习习近平六一儿童节对少年儿童的寄语,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引导广大青少年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把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培养成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顺应时代发展,进一步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五、大手拉小手,加强家校联合共育。
        家庭教育贯穿个人所受教育的每个阶段,家长是育人的主体之一,在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方面的作用是任何教育不能够取代的。每一个孩子的身后,都是一个家庭,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积极沟通、统一思想、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我们有责任点燃每个孩子心中对党、对祖国、对父母之爱的铭记与感恩,为他们树立担负民族大任的信念,让每个孩子都努力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引导家长常常跟孩子讲,做人最重要的是爱国,在学校要团结各民族同学,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学习。通过家校联合共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隔阂,实现各民族大团结。
        六、在校园文化中体现“五个认同”,营造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环境和氛围。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把国学经典、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主要内容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符号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厚氛围,进而对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其成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增强文化认同。二是结合体艺“2+1”工程和阳光体育,建设诵读、舞狮、脸谱、国画、剪纸、武术、红歌、腰鼓、象棋、葫芦丝等社团,进一步加强传统曲艺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形成各学校艺体教育特色。三是邀请援疆戏曲、武术、书法名家开办培训班,让各族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建设孔子广场、国学广场、国学书屋等园地,指导引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七、在社会实践中升华“五个认同”,引导学生们从内心深处爱党爱国。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师长”等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为契机,组织开展庆祝、纪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缅怀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祖国的情感。结合“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融情活动,举办“你到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饼”、国学经典诵读、“大美新疆大爱故事”等活动,增强广大师生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把传统节日、节气等纳入课堂讲解内容,让学生掌握国学经典常识,增强文化认同。
        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事迹,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各族学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各族青少年心中。通过书信手拉手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在各族青少年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六一儿童节对少年儿童的寄语。
2.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