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探讨 来军祥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来军祥
[导读] 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与民族精神的信念,而语文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常宁镇豆家中心小学 来军祥   713400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与民族精神的信念,而语文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语言与文字知识。其中,具有很多的中华民族精神素材和各类古典文学素材,也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语文教材中录入的文章对学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措施
        引言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使其形成正确三观。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教师通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创新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认识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认识传统文化,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同时强化语文素养能力。为此,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进行了探究分析。
        1.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对崇高价值的追求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观,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时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艰苦奋斗的精神、儒家文化等对于中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2.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2.1深入语文教材资源探究,渗透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教材的有效运用,关系到学习质量、教学质量。那么,为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能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例如,《论语十二章》的文章内容涉及“忠、礼、智、信、义、仁”等方面,其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得学生成为有智、有才、有德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儒家文化,也可以为其开展“走进国学经典,认识民族经典文化”的活动,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经典文化的故事。


依据教材内容,学生针对孔子有关思想、观点进行信息搜集,整理成报告,并开展交流活动会,在交流、倾听的过程中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充分认识传统文化。教师也可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到忠、礼、智、信、义、仁等,在教材资源拓展和探究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
        2.2加强文化实践活动,弘扬民族文化内涵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促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可以更多地接触我国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认同度。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提高校园传统文化的建设,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能更好地得到传承。例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校园的长廊中写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一些历史小故事,促使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强化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掌握能力。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将教材之外和网络中的知识引入进日常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路,增进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辩论赛,将学生的参与性提升上去,促使学生在这样的比赛氛围下,不断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驿路梨花》这篇课文后,为了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或者养老院送祝福,帮助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弟子规》等内容,教导学生尊重他人和爱护自己的家人,尊老爱幼,形成良好的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3创新传统文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国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传统刻板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的学习语文知识。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素材,加入趣味性较强的文化元素,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再引导学生探讨文化魅力,在轻松的氛围中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也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根基。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初中阶段便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加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孛建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科技资讯,2019,17(22):141+143.
[2]贾丹.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浅谈[J].才智,2019(19):174.
[3]常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研究[J].现代交际,2019(11):196-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