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
沂水县水利局 山东临沂 276400
摘要:水利水电项目施工中涉及的专业较广,且各项专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为进一步提升整体工程的建设质量,应深度各个专业中存在的技术特性,以制定规范的施工工序。基于此,文章以基础处理施工技术为切入点,指出影响施工质量的几点因素,并对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水利水电;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引言
水利水电项目作为国家基础建设,其是我国各类民生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等必须严格遵守技术基准,保证工程项目本身可发挥出应有的职能。然而,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水利水电项目工程量大、专业性广等特点,加大施工技术产生问题的几率,严重降低整体工程质量,阻缓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
一、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的具体要求
1.1 地基稳定性方面
地基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质量,利用提升地基稳定性的手段能全面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在开展基础施工环节,应重视并加强地基稳定性的科学处理,由此实现施工风险因素的全面控制与有效降低,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提升整体施工质量。
1.2 地基渗漏方面
地基渗漏问题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点防范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地基渗漏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整体稳定性,还会给工程的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在施工时要充分结合工程的实际施工现状与特点,通过全面监测施工环境的方式保障地基渗漏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科学应对措施的保障下提升地基的抗渗漏性能。
1.3 基础沉降方面
保障水利水电工程能在各类环境中顺利开展,避免特殊环境对实际施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限制,是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的重点环节。而基础沉降现象,是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此则要通过科学专业的技术手段,对基础沉降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保障整体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的显著提升。
二、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因素
水利水电工程体系中,基础处理施工技术贯穿于整体施工工序,由于技术本身的专业性较为繁杂,在现场作业中影响因素也将呈现出一定的泛性。第一,基体沉降因素。水利水电工程中部分建筑设施体积大、重量大,如建筑工程所在区域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多变,在建筑结构自身重力的条件下,将令基础设施出现下沉现象,间接加大建筑物与地基结构之间的内应力,如建筑物沉降超出预设基准时,建筑结构将面临着形变问题。第二,稳定性因素。任何一个工程建设中,基坑挖建是项目开展的前期工作,但在实际工程选址中,技术部门不仅应考虑到地质环境问题,还应结合经济产出效益,正确界定施工区域,此阶段,在资金体系的约束下,令工程本身承受着不可抗性的因素。如工程项目中的地质条件恶劣,将加大基坑支护的施工难度,降低地基的抗滑性、稳定性,后期工程运行中产生的震动力、内应力等,将间接破坏工程的抗剪力,降低项目的生命周期。第三,地基漏渗因素。水利水电工程如建设在岩层、陡坡区域时,尽管在地基搭建过程中,支护工作满足作业需求,但在地质自然化变迁下,仍将令工程呈现出接缝问题,在地质积水渗透下,地基施工区域将面临着基坑积水问题,降低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三、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
3.1锚固加固技术
锚固加固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重要类型之一,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中的应用频率较高。该技术具有应用成熟、施工成本低、适应性强、应用效果显著等特点。
应用锚固加固技术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能充分保障工程结构的整体稳定效果,但是针对复杂多变,施工周期较长的工程项目,在应用该技术时则要加强对各类环境因素的分析与处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施工效果。
3.2预应力管桩技术
应用预应力管桩技术能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环节的整体质量。在应用该技术的过程中,要确保对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后张法预应力管桩具有科学的认知,确保对两者间不同的功能具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具体的施工操作。在应用预应力管桩技术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时,主要具有以下几种方法,即锤击法、静压法、振动法以及射水法,其中静压法与锤击法的应用频率较高,应用效果最为显著。
3.3软土处理技术
挖出置换法:该方法主要是对工程某区域内的软土进行全部挖出,再填充无侵蚀性、无压缩性的材料,如灰土材料。重锤夯实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履带式的起重机将重锤吊至合适的高度,再将其落下,在重锤的重力下实现夯实土层的目标。排水固结法: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利用人工的方式实现排除基础表层或基础内部积水的目标,并且在自重和外部荷载的作用下达到加速基础内部积水的快速排出。
3.4振冲处理技术
应用振冲处理技术,能有效控制和降低水利水电工程中河流底部的泥沙、含水量较大的土质等对工程项目的相关影响。目前应用振冲处理技术主要是借助振冲器进行,由此而实现对疏松土壤的压实效果,提高土壤整体密实性的目标。在该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开展荷载实验,并结合实验所得的参数对施工方式进行调整,才能保证整体施工操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5岩基加固处理技术
岩基加固处理技术是降低施工中不确定性因素对整体施工效果影响的主要技术。应用岩基加固处理技术时,通常是采用深挖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岩石宽度较小的情况,则需要对该区域周围的岩石进行相应的处理,如采取混凝土填充的方式。而针对岩层或断层宽度较大的情况,由于对岩基产生的破坏力较大,所以应当使用混凝土梁的方式进行加固处理。此外,还要充分注意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处理,如深挖处理法,坝体处理法以及固结灌浆处理法等,避免不均匀沉降问题影响工程基础的稳定性。
3.6化学加固技术
法学加固技术具有施工操作简单、应用效果显著等特点。化学加固法主要是利用配置化学溶液,再将其进行旋喷,使其充分渗透到土壤之中,待化学溶液与地基土壤充分融合后便获得了具有较高强度与硬度的土壤结构,达到加固基础的目标。在该技术的具有应用过程中,要保障化学溶液配制的科学合理性,避免出现溶液浓度配制过高或过低的现象。
3.7墩身裂缝防治技术
墩身裂缝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分层浇筑并埋两层冷却水管的方式进行,通过降低原材料温度和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方式,达到对墩身裂缝防治的目标。当混凝土浇筑温度低于30℃时则无须采取降温措施。当混凝土内部温差超过25℃时则要采取降温,一种方式是利用冷却水进行降温,但是要将冷却水的进水温度和混凝土的最高温差控制在30℃之内。另一种方式是对混凝土结构的表面进行保温处理,在混凝土降温的过程中使用保温棚,而不是在升温的环节使用保温措施。或者是当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将土工布覆盖到模板的表面进行保温,待脱模后再覆盖土工布或塑料薄膜实现保温目标,同时将保温时间控制在15d以上,混凝土的降温速度控制在2.5℃/d以内。另外,重视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合理降低水泥的实际用量,通过控制水化热现象,延长外加剂的实际凝结时间,实现降低混凝土结构最高温度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础处理施工技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重要施工环节,技术人员在前期整体设计布局时,应按照施工环境、施工进度、施工规模等设定合理的施工工序,及时总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以确保整体工程建设的质量性。
参考文献:
[1]邵继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基础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20(01):295-296.
[2]邓强.水利水电工程中基础处理的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9(2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