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4期   作者:丁耀林
[导读]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丁耀林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大学生逐渐转变的学习理念,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因此,引进微课教学模式是响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当前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微课教学研究,设计和制定更适合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的微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化; 信息技术; 思政课; 课堂教学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的主渠道、主阵地。当前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加速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的改革步伐。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研究和使用新的信息技术,将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手段,把思政课讲的“有知有味”,提升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一)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迫切要求
        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改革,迫切要求思政课顺应时代潮流,加快推进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创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再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二)教学相长”教育理念的迫切需要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与迭代的速度前所未有,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与教师讲解,微博、微信、知乎、论坛等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传统观念中“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今天的教学现状。现如今,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池水”,甚至这池水还要是“活的”。“教学相长”强调“教”与“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这里的知识既包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对先进教学方法的掌握。2020年春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高校的教学都由“线下”转为“线上”,而教师如果无法掌握一定的网络教学手段,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互联网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已日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趋势。
        (三)思政课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时代在变,教学模式也因时代变化而变化。思政课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性。“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是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不断调整思政课信息化改革方案。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思政课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出了最新指示。《意见》要求加强建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养能力,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同时打造一批思政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二、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融合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欠缺对微课内涵的理解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以简短的视频为载体,用直观的语言有针对性地阐述某个问题,深受广大学生的追捧和喜爱。但目前来看,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创新中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微课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并且尚未经过相关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和指导,制作的微课视频拘泥于形式。一些微课视频是由于微课比赛而制作,这些微课设计仅注重形式的精美,忽视了内容创新,缺乏对学生学习行为全面的、可行性的研究。还有一些教师对微课教学设计内容很重视,知识点突出、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却忽视了微课的形式设计,微课看起来很完整,但更像简单的实拍录课,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满堂灌”、说教式的教学为主要模式,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改革急于求成
        值得肯定的是,为了使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迅速应用,各高校都在短时间内建成了一批智能化教室,购买或自主研发了云端平台等。一流的软、硬件设施是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但是,也可能会成为教学工作的工具或者技术“负担”。首先,教师以及学生都要花费不少时间去学习这些新的网络技术设施;其次,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故障,干扰了教学的计划与秩序;最后,一些智能化的软、硬件设备并不适应中班(70-80人)及以上的教学规模,而普遍实行小班化教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是不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思政课教学更是一种价值意义上的引领过程,所有的教学方法(乃至教学活动)都为达成价值引领而服务”,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信息化改革应该以服务于价值的传播为宗旨。
        (三)思政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具有先进性、大数据性的特点,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捕捉,然后结合相关数据所反映出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资源,给予学生不一样的学习环境。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缺乏对互联网资源以及教学方式的应用问题,其教学方式还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向学生灌输大量理论知识。同时,思政课依然局限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未能有效发挥出互联网技术或教学功能,以及对于思政的教学优势,进而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不符合学生对于思政课的相关现代化学习需求。
        (四)海量信息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伴随着国内经济进行转型、国与国交往的日益紧密,各种利益关系也更加多元化,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各种思潮也此起彼伏。在互联网时代里,各种思想都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表现出来,但网络上呈现出的信息往往真假难辨,各种观念鱼龙混杂,多种价值取向同时并存。高校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但他们的价值观还没完全定型,加上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对扑面而来的网络信息难免缺乏一定的甄别与筛选能力。一旦海量信息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而学生本人、家长、老师又没能及时发现,就有可能导致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发生偏离,继而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五)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简言之,指学生自己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90后”“00后”大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互联网时代,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土著”。同时互联网具有的传播速度快、生动有趣、资源共享开放、“自由言说”等特征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相对契合。这就导致互联网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然而,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造福于学生,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第一,主体性丧失。当技术凌驾于主体时,师生之间双向的情感沟通容易变成人机单向的被动接受,人的主体性逐步丧失。第二,知识建构呈现“碎片化”。学生吸收碎片化的知识不仅严重制约其知识体系的系统建构,而且不利于思维批判能力和专注力的形成。第三,课堂“抬头率”低。一些学生只在老师放视频、讲故事的时候抬抬头,更有甚者网络成瘾,无法自拔,人在课堂,心不在焉。第四,线上资源利用率低。尽管雨课堂、云课堂、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形式纷繁多样,微课、慕课在很多高校普遍推广,但在实际使用中却不容乐观。很多设备沦为摆设,学生利用软件刷课、刷分现象比比皆是。
三、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融合中的应用措施
        (一)切实做好教学前准备工作
        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研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教材,厘清各章之间的联系,并对每章、每节内容进行透彻的分析,进而依据教材大纲和教学目标,挖掘出大学生时常关注的理论热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有价值知识点,这些应成为微课视频制作选题的重点。此外,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数据统计,深入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为做好微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对梳理出来的有价值、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并将其逐条划分,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有吸引力的图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把大学生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新闻事件等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其转化为有逻辑意蕴、实际意义的教学内容。“恰当运用问题引导、任务驱动、操作演示等各种教学方法”[3]对课程内容和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细化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形成脉络清晰、主题鲜明的结构化教学设计,为微课内容设计与制作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二)不断革新教学理念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有的行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但有的产业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就高校思政课来看,互联网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它一些独有的优势也能够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提供技术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思政课改革的大潮中,要扭转“满堂灌”的局面,实现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换,要求教师适当地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尝试化被动为主动,把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方式。近几年,独具特色的实践课堂、翻转课堂、共享课堂等授课方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思政课的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以突显。
        (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充实思政课微课教学资源
        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所提供的各类微课资源平台丰富微课教学内容,通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充实思政课微课教学资源,使得传统课程教学与微课教学有效结合,将微课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1)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利用网络平台构建思政课微课资源库,让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获取与学习相关的微课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提升思政课提前学习的效果。思政课微课的设计可以在内容上进行筛选,尽量选择具有多样性、生动的教学主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局限性,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导向,既体现教学内容,又紧密联系实际。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不拘泥于传统思政课模式,充分利用微课资源拓展学习范围,提升学习效果,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素材来阐述思政课程中的理论,使得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在现实中看到思政课程学习的价值。
        (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前提。相关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配齐缺少的多媒体硬件设备,升级和改造既有设备,提高设备性能,尤其要在全校范围内提供稳定、快速的有线和无线网络。同时更新和优化教师信息化配置,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此外,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科学评估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诉求作出积极的回应。同时制定可执行的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计划,形成稳定的培训机制。思政课教师还要大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挣脱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一方面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高校信息化教学是顺应数字化浪潮和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所做出的战略和战术选择,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和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辩证审视信息化教学。教师既不能片面地强调在线课堂完全取代传统课堂,信息技术再智能也无法替代主体的真实性与感性。同时又不能纯粹地传授知识,要有机统一教师的“教”与“授”、学生的“学”与“思”。
        (五)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
        为有效发挥“互联网+”资源和平台的育人作用来,需要在改革与创新思政课期间,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要结合00后、90后大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丰富网络化教学平台资源和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化教学平台,将对思政课学习的观点和看法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平台中,向学生分享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思政课学习视野。同时,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有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创新。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开设思政课教学活动、主题活动、专题活动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期间,高校要加强对思政课品牌阵地的建设,与任课教师、学生共同开发思政课教学App或者公众平台等,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力,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观念和价值观。
        (六)完善多种形式的评价体系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明确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像高中要面临重重的高考压力,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毕业后都会迈入社会,接受社会的历练。这就要求大学的教育,既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其承担的任务与专业课程有所不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传统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检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有必要创新原有的评价体系。期末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标尺,但评价标准更应该覆盖整门课程的学习过程。随着网络的发展,类似钉钉、雨课堂、腾讯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记录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后参与实践的活跃度、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小组作业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甚至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表现等都可以纳入教学评价。
结束语
        目前,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推进信息化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思政课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刘月霞,高佩璐.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5(04):148-155.
[2]任占娟.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50):271-272.
[3]颜素元.论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J].法制与社会,2019(34):189-190.
[4]霍慧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9,32(11):51-54.
[5]刘晶.信息化技术下的高校思政课评价机制[J].教育观察,2019,8(36):13-14.
[6]陈志华.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19(23):181-182.
[7]欧甜.浅析信息化教学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69):31-32+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