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月 李菲 余晨莹 胡单 李雯 邓瑶婷 钟斌 应仲凯 朱帆
贺雅 戴雅倩 董星月 韩薇 陈秋婷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市 211100
摘要:文章主要探究的是中国佛寺建筑在现代社会剧烈演变下是如何发展和创新的。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很多传统佛寺建筑仍然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当前许多佛寺建筑在规划布局和建筑布置都没满足现代社会佛教的教育意图和社会功能。通过对建筑功能、空间规划、光线、材质等方面分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新点,给现代中国佛寺建筑提供些许创新参考。
关键词:佛寺建筑;现代佛寺建筑;空间营造;现代化
1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
中国佛教建筑,随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追溯至佛教的传入至今大约已有两千年。佛教建筑,广义上可以指一切与佛教相关的建筑,狭义上是指与佛教活动相关、具有佛教文化特征的建筑。
因此本文研究的中国佛寺建筑,是主要的佛教建筑,但是佛教建筑不仅限于佛寺建筑。考虑到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特殊性,且非大陆佛教的主体所以本文予以排除,仅以汉地佛寺建筑为研究对象。
佛寺建筑是佛教精神最直观的表现,其演变与佛教思想中国化的过程相吻合。最早的汉传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它模仿印度佛寺建筑“为了供佛而立塔”的传统,是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布局,当时佛塔是佛寺的核心。汉传佛寺逐渐成熟——“舍宅为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兴盛,各地兴建佛寺。在《水经注》中对当时的洛阳永宁寺的记载,“水西有永宁寺,熙平中始创。作九层浮屠,浮屠下方基十四丈,自金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而又高广之。”可见当时还是“前塔后殿”,不过总体布局已经按中国传统中轴线的对称布置方式。而当时“舍宅为寺”——将自己的家宅供养出来,改建为佛教寺院的风潮,也推进了为适应社会审美而遵循中国传统庭院的布局方式。汉传佛寺的成形——“伽蓝七堂”(伽蓝指僧人住的园林,七堂指七种主要堂宇),这时候,佛寺建筑的布局完全按中国传统建筑纵轴、对称式的殿堂、院落所替代了。到宋代,随着佛教的迅速发展,佛教寺院在功能上有了更大的拓展:不仅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大众交往游历的中心。寺院建筑吸纳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和传统园林文化内容、布局。到明代,佛教已经完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合一”不同文化并存,寺院建筑逐渐采取宫殿式建筑模式。
在寺院建筑演变的过程中,它逐渐适应着中国的文化,当然,现代社会也对其产生着影响。
2现代佛寺建筑的现状
中国传统的佛寺建筑大部分都是宫殿式的,并且氛围庄重严肃。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大部分还是只是复建和扩建,基本都是仿古建筑,区分在于经济条件好时使用木结构,而不好时混凝土结构仿古木结构。整体上主殿堂追求的是富丽堂皇,附属的建筑则是简单构置。中国佛寺建筑的布局大部分是继承着古建筑的合院布局,院寺规格分为中间为“佛区”和四周的“学区”,然而有些学修区和生活区交错布置使得空间错乱没有秩序;有的佛修区偏大,内外两线错乱无序,除了佛寺建筑规划布局不协调还有缺少足够的后勤服务空间,都没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其大部分材质还是使用木材,仍然存在很大的防火措施工作,照明、用电、上下水等技术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都不能满足于现代人们的功能需求。
当今目前许多佛寺建筑都以旅游行业为主了,商业气息日益增长,借着发展经济的苗头去开发寺院一方面确实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还对佛教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宣传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对佛教的修行和宗教的品质发展有一定的冲突,使得其文化品位降低。佛院发展会逐渐商业化,也助长了肤浅泥古,千篇一律,浪费资源等负面倾向,对佛寺建筑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佛寺的社会功能有一定的转变,逐渐出现了一系列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公共功能空间,但是在观念上大多数人们还没接受佛寺建筑与社会的相互性。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必然是要不断推进现代佛寺建筑的创新发展。
3关于现在式的佛寺建筑改造的浅析
在于今日中国,信仰活动恢复,信众量、质增长,大规模佛寺建设活动蓬勃展开,因此佛寺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成为必然。再者佛寺作为一种服务社会、和谐社会的教育性公共建筑类型,也必将重返公众视野。
那么一座现代式佛寺会是怎么样的呢?在此我们尝试提出一个理想化的模式。
首先,关于其功能分区,目前大多数国内寺院对总体功能分区观念还比较淡薄,一些生活起居与学修功能混杂不分,所以在佛寺规划中应进行合理适当的功能分区。
一是理想的水平式变体,由南至北,佛寺呈现纵向“二段式”功能配置格局,南段以大雄宝殿北侧围墙为界限,为对外服务的区域,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北段为内部学修区,在此可再细分功能模块。南北区域之间应注意内外适度分隔、互不干扰,其规划和建筑形象注意亲和力与环境整合共生。从东至西,呈现横向“三段式”格局,满足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中正平和、均衡端严。以一种层次秩序井然,兼具开放性的组织方式体现。二是理想的垂直式变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土地资源稀缺且地价昂贵,因此现代式的佛寺建设极有可能出现“垂直式”变体。其将佛寺原本水平排布的各功能区在垂直方向上集成起来,充分使用土地资源。在此从建筑的垂直度上,空间具有越靠近地面层,公共性越强,越远离地面层,私密性越强的特点。
所以在功能区分布上,服务于宗教活动的佛殿区应靠近地面层设置,便于对外联系服务,学修区则按照越高越私密进行安排,而且可以通过室内设计的手法来划分空间,以“耳厅”等集约化方式毗邻设置。让空间序列紧凑,流动性强以达到经济利用空间的目的,其虽打破了传统佛寺建筑空间配置观念,以垂直向替代了水平进深空间秩序,但仍要维持佛寺作为宗教建筑的庄严感。关于“垂直式”变体,台湾中台禅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关于佛寺建筑空间要素的设计表达,空间氛围的塑造。现代建筑师可以通过现代建造技艺和设计手法,对传统佛寺空间要素进行抽象表达,塑造出佛寺建筑的宗教氛围,对一些形式加以改革,以适应现代功能、技术和观念。第一可以对空间序列进行设计以渲染宗教氛围。传统空间序列包含传统礼制和佛教秩序,在表现佛教建筑的庄重肃穆上非常重要,是现代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目前内地汉传佛寺几乎都延续了空间序列设计,这对佛寺空间宗教氛围的渲染起到很大作用。第二可以通过现代材质与形体的设计彰显宗教精神,现代材质和简洁形体的运用,例如,清水混凝土、木头、玻璃结合,打破传统材质与形体的限制,用更丰富的语言来表达现代人对于佛教内涵的理解,打破人们对于佛寺建筑的固化的审美,通过建筑师、设计师对佛寺空间的各类要素进行抽象表达,也可以唤醒人们对佛寺空间的原型记忆,反而体现了佛寺建筑的现代感。第三可以通过光影与色彩设计来表达宗教的庄严,由于现代思想的转变,人本思想受到重视,佛寺空间的核心转向人活动空间,因此光线和色彩可以作为重要手段,塑造宗教空间的氛围。
以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设计手法,表明了佛寺空间设计表达的现代可能性,也表达了现代化进程对佛寺建筑的现代化影响,想必这些可能性在未来将会更加多元化。也相信,现代建筑师、设计师会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材料有更多的创新。
4中国现代化佛寺建筑案例分析
水月禅寺
位于江苏省睢宁县白塘河湿地公园内的水月禅寺,是由俞孔坚设计完成,目前是中国内地唯一一座“非宫殿式”的佛寺建筑。其建筑风格突破了传统的规制,在中国传统寺院的建筑风格中作出巨大的改变。在遵循着传统殿堂的布置下,加入了现代建筑多样化的新元素,表现出动态连续性,借用周围水景展现出虚实一体的视觉效果,采用现代玻璃材质设计一条下沉通道,运用光线凸显虚实的空间层次。整个佛寺建筑借鉴佛家大道至简的人文理念,将宗教和现代的元素相互结合,传统佛寺布局与现代实用性功能统一,空间合理性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
农禅寺
现代著名寺庙台湾的法鼓寺农禅寺水月道场由建筑师姚仁喜和他的团队设计成的。其特点在于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体现了现代寺庙的新型特点。整个寺庙有种“空中花,水中月”的禅境氛围,颠覆了传统佛寺建筑的一贯风格。农禅寺的外观建筑、场景布局呈现出一种革命性进步,还达到了建筑与佛教精神相融合的地步。其选址也别有一方特殊,建寺地址选择在一个多雨常涝的地方,挖掘池塘是为了周边村庄少受损害。目前农禅寺面向社会设有许多的班门、法会还有法鼓杂志出版社等等现代化的公共资源。
水御堂
位于日本兵库县南部淡路岛,由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来。水御堂的设计布局颇具现代感,以几何型为基本建筑语言,由圆形和矩形组合而成,卵形池塘象征生的希望,圆形大殿象征循环轮回,大量矩形则是继承着日本传统蕴含着禅意建筑。建筑材料大部分都是不使用任何装饰的材质,把它原有的本质展示出来,清水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白沙做地面辅助,营造一个纯粹的空间。运用三个自然元素:天、水、光在水御堂中充分发挥其各自特有作用。水御堂的精髓设计在于小中见大,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5佛寺建筑未来发展的新挑战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目前中国的佛寺建筑已经跟不上飞速增长的经济条件和现代多态化社会现状了。相关佛寺寺院被政府等开发作为旅游景区,大量民众前往佛教圣地参观旅游,传统的佛寺功能格局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当今需要的是功能全面均衡的建筑格局。当然不仅是成为旅游景区,只顾经济利益,还要为社会公共提供更多的服务空间,成为有文化内涵的佛教圣地。在未来的发展中,切莫只顾经济利益而使得中国传统佛寺建筑走向没有佛教内涵的道路。
目前大部分的佛寺建筑仍然还是仿古建筑样式,没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没有因地制宜都是千篇一律的佛寺寺院。若要来个突然大兴改造任然缺失适应于中国佛寺建筑的实践理论,虽然现代社会中外国的新型教堂的变革很成功,但是基于每个国家的信教内容各有千秋,倘若直接照搬他国建筑风格方式怕是得个“形式建筑”之名,所以中国佛寺建筑要创新,还得不断摸索其中佛教内涵的方方面面,根据本国固有特色去发展创新,不要偏离其道。本文的创新点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还需要很多人关注佛寺建筑群不断演变的发展趋势。
根据建筑史的发展经验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功能需求的增加,新型材料技术的开发,逐步建立起适应新时代变化的形式。中国佛寺建筑的原材料是木材和混凝土,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建筑发展的行业了。佛寺寺院是烧香拜佛之地,而建筑主体材料大部分都是木材结构,避免不了火灾隐患。如何将新型建筑材料运用在佛寺建筑中,是目前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将钢材结构直接运用,还是加以装饰搭建成传统卯榫结构等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6结语
佛教建筑发展至现代还是一个发展阶段,它还不断的在变更,并不是在现代社会就要推翻传统的所有仿古建筑,而是要在发展历程中既要继承佛教优良文化传统,又要开创出一种新佛教建筑的创新之路。虽然还没有具有说服力的建筑实践,但是未来的发展在不断推进着佛寺建筑的革新。佛寺建筑不会固定不变,也不会轻易走向歧途,它会在严格的要求下慢慢调整。在万千变化的社会中,中国佛教建筑会发展成什么样还需要实践去证明。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07
【2】 白话文.汉传佛教与佛寺.北京出版社,2003
【3】 张鹤.中国现代佛寺建筑的精神空间设计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苏.东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