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曹冰
[导读] 摘要: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中建七局地产集团郑州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当下的时代已经凸显出利益关系复杂、思想空前活跃、观念激烈碰撞、文化深刻交融等诸多特点,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持续深入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社会群体;问题;意识形态;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语言符号,更应该是一个被广大人群理解并掌握执行的过程,但目前抽样调查来看,部分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度还不够充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行合一、落细、落实、落小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难题。
        一、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一)我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探索实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宏观表述,这一体系为人们提供了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行为准则的参考和依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对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任务。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能缺少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并身体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不仅要理解掌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也要精准把握其践行要求。这就涉及到价值认同,价值认同并不是一个实体存在形式,也不是事物的功能或者属性,而是一个思维的关系范畴。人类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客体现实地存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便会直接决定“知与行”的关系,进而以“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生活化、时代化,进而推动我国社会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转型发展。
        二、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分析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观念碰撞激荡不断加剧,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受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广泛传播的影响,全球化思潮倡导超国界的整体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利益至上等思想观点,对我国倡导的集体主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造成了很大冲击。
        (一)当前社会群体中展现的主要问题。
        随着80、90后甚至00后群体逐步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更多地受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学校的应试教育被逐渐淡化,传统价值标准被逐步消解,例如,行为腐化、贫富差距、道德失范等,这些问题固然与新时代价值观念格格不入,但他们确实存在于部分群体中,并逐步地影响着这些后备力量对社会主义理论政策和国家制度的认知能力,甚至会让他们由此产生负面心理和消极态度,进而迁怒于社会主义体制理论和政策。
        经抽样调查表明,目前部分社会群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分为四类:
        一是政治理论素养匮乏,鉴别能力不足。在应试教育阶段,不重视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系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学习时间较少,不能正确看待国家战略发展的一些宏观问题,容易陷入个人情怀主义,出现偏激的思想。
        二是较大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导致产生非理性的价值追求。象牙塔中的学生步入社会,首要面临的就是经济、就业、住房、婚恋等多方面的压力。部分人员不能及时转变学生身份,在压力面前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最终变得消极抑郁,逃避现实,易受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贪腐行为。
        三是全方面开放式网络媒体的影响。网络新媒体已成为当前了解世界、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网络文化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都有可能抢占网络文化阵地。同时,网络以其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大大便利了非主流社会思潮的传播。
        四是在指导思想上,仍有部分群体认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在民主问题上,有主张绝对自由的无政府主义;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宣扬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

部分群体表现出缺乏责任感、团结协作意识差、吃苦精神不足,诚信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社会上不断发生的暴力事件、自杀抑郁等均暴露出这些群体在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
        (二)推进社会发展与意识形态的辩证统一。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当下社会正处于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先进健康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并存,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相互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和谐文化,其根本就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事实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从未停止过对我国国民的分化和争夺,尤其是今年以来的新冠疫情、贸易制裁、香港问题等更为明显,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滋长会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着极大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国有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已经先行一步,纷纷组织党员干部开始了一系列主题教育、专题学习活动,例如近年来的“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等,可以很好地在企业群体中进行价值观导向教育。但除此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多居于精英议题,只有少数相关专业或者时政爱好者会主动学习。个体、工农或其他基层群体对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的新部署和新要求知晓了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答非所问,这就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性话语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心骨、定盘星、度量衡,贯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各方面,切实增强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巩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把握关键环节,创造更多和谐因素促进价值认同。
        在价值观念中包含着情感和理性因素,一方面,只用理性是无法把握价值的,价值问题更不能以科学命题的形式出现;另一方面,把握价值时又不能没有理性,若没有理性人也无法理解事物的价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内化,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外在认识层面,而是必须推进到情感的内在认同层面。要把抽象的理性认识转变为具体的情感要求,把理论上的概念阐述变为实践上的自愿行动。当前,要创造更多和谐价值关系,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信力,下大力气真正解决贪污腐化、以权谋私、行贿受贿、制假售假、司法枉法、坑蒙拐骗、投机钻营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为各行各业社会群体创造良好的价值观念工作环境,促使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生动的诠释和形象的演绎,发挥其“身教重于言传”的道德示范效应和典型辐射作用。
        (二)坚持五位主导教育,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保障机制。
        各级校园承载着思想文化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理念信念教育、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教育“五位主导”教育职责,思想文化教育是先导,道德规范教育是基础,理念信念教育是核心,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教育模块是关键。“理科不晓时政,文科不通理化”的文理学子分立格局消减,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相结合,转化为学生群体乐于接受的生动形式,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群体的思想,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引领学生唱响时代主旋律,使校园成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科学教育理念基地,实现教育功能优化升级。
        (三)创新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抽象概括的科学理论渗透到社会各级各界典型事例、影视作品、文学艺术、时代楷模、公益广告、人文景观、物化环境、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形象具体的载体中,以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载体来体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抽象概括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生活逻辑,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形成并反映社会利益和人们需要的思想体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在社会中坚群体中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群体中认知度的提升,将进一步带动高校所在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积极向上、团结一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努力奋斗的伟大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梅荣政、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周春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6]陈勇,梁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 (1):1-5.
        作者简介
        曹冰(1989—),女,汉族,河南省兰考县人,政工师,文学学士,单位:中建七局地产集团郑州公司,工作方向:党务群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