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的历史启示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邓祖亮
[导读] 摘要:在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长征。

        中共界首市委党校  236500
        摘要:在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长征。在连续突破了三道封锁线后,面对蒋介石重兵围堵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最终以重大牺牲为代价突破了湘江防线。今天我们必须牢记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坚定理想信念,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扬实事求是、英勇顽强的工作作风。
        关键词:湘江战役;历史启示;理想信念
        中原大战结束后,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根据地先后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但是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的正确领导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壮大了根据地,根据地发展成为拥有赣南、闽西21个县连成一片的中央根据地,红军人数也发展到十余万人。同时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但是1933年随着临时中央迁入中央根据地,以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在临时中央掌握实权的大都是曾经留学苏联的年轻共产党员,他们不了解也没有接触过中国革命的实际,继续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推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打击和排挤党内、军内坚持正确意见的干部,使苏区走上了一条灾难之路。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扣上“不尊重党领导机关”和实行右倾方针的帽子被撤销了红军总政委的职务,离开了“负指挥战争全责”的红军领导岗位。
        1933年9月蒋介石再次调遣100万大军对各根据地实行第五次围剿,其中50万兵力专门用于围剿中央根据地,其它50万对各根据地实行分头围剿。但是受左倾教条主义影响,中央成立了三人军事领导小组,博古、李德、周恩来。博古和李德放弃过去几次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与装备精良的敌人打正规战、阵地战、堡垒站,硬对硬拼消耗,毛泽东把它形象的比喻为“叫花子与龙王爷比法宝”,所以第五次反围剿从1933年9月一直打到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之前,根据地是越打越小。1934年9月广昌失守,整个苏区的北大门门户洞开,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一、血战湘江的过程
        红军长征后,为彻底剿灭红军,蒋介石先后设置了四道封锁线,由于红军与广东军阀陈济棠达成了互通情报、必要时相互借道的秘密协议,中央红军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蒋介石大为震惊,于是连忙在湖南广西交界处布置了意图将中央红军一网歼灭的第四道封锁线。面对利用地理屏障精心准备的强大的敌人,红军在战略上已完全陷入被动的态势,那么红军能否渡过湘江?其实还有一线生机。那就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林立,中央和地方貌合神离、互相猜忌,疑虑重重。
        但是由于左倾领导者的错误指挥,对湘军尚未集结完毕南移行动迟缓的情况毫无预见,也未提前实施必要的侦查,导致红军没有掌握这一重大敌情,丧失了避免恶战的最有利时机。在湘桂两军及国民党中央军重新调整部署的情况下被迫展开了三大阻击战。红军从远距离射击到近距离射击,再到短兵相接,与敌人展开你死我活的白刃战,很多阵地直到将士全部战死才丢失。湘江两岸,很多山头漫山遍野全是尸首,江面漂的全是红军尸体,江水全部被鲜血染红。当地百姓因感念红军,相传着“一年不饮湘江水,三年不食湘江鱼”的谚语。脚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最悲壮、最惨烈的一仗,也是林彪从军以来打的最惨烈,伤亡最大的一仗。在告别脚山铺战场时,林彪,聂荣臻,左权等一军团首长亲自为死亡官兵安葬。据后人回忆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当时望着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
        历时5天的湘江战役以红军付出惨重代价终于突破湘江防线而结束。蒋介石在此战中投入了嫡系部队和湘、桂、粤地方军阀部队共26个师近30万人,但最终未能阻挡红军西进的铁流。
        二、湘江战役的当代意义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0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迸发出跨越时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对于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淡忘。它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至少有这样几点:
        第一,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湘江战役证明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强渡湘江是不可想象的。邓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理想信念是管方向、左右前进目标和行动的。不同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境界。共产党的历史说到底就是一部倾情书写信仰的历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说到底是政治信仰的胜利。大革命时期面对白色恐怖不低头、长征途中面对敌人围追堵截而不溃散,抗战时期面对敌人围剿扫荡而不屈服,十年动乱中面严重挫折而不动摇,改革开放时期面对困难挑战而不变向,靠的就是一大批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就要深入学习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真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左倾错误指挥下,湘江战役中红军遭受巨大损失,但最终转危为安,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回顾中国共产党28年的革命历史,之所以历经无数次像湘江战役的艰难战斗,最终从弱小走向强大,夺取全国政权,根本原因就在于共产党为人民打天下。毛泽东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正是由于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才不断壮大。党的性质决定党具有天然的人民性,人民性反映党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发展、变革、进步的引导着、主导者、推动着和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关于人民史观的鲜明表达,也彰显了人民史观的价值追求。毛泽东更是深刻认识到人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根本性问题,以宪法的形式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将群众路线确定为党的根本路线,把人民置于党和国家政治工作的中心位置。从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不体现出对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历史的深刻总结。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深入扎根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真抓实干,努力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信任;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第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红军之所以被迫走上长征之路,湘江战役之所以付出如此惨重代价,根本原因在于照搬照抄苏联经验,推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决策思想和策略背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湘江恶战本可以避免,但是由于领导者缺少预见和提前侦查研判,导致整个战役的全面被动,身陷绝境。这就警示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科学研判、科学决策;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一切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本主义,理论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调查研究始终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传家宝。
        第四,必须坚持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湘江之战中,红军广大指战员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无不以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与之展开肉搏厮杀,进行拼死斗争。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指挥员顶上去,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的屏障,为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过江争取更多的时间。后面的部队不分白天黑夜,不顾饥饿疲劳,争分夺秒,急奔湘江渡口。浮桥炸断了,会水的战士泅渡,不会水的战士拉着接长的背包绳过江。敌机疯狂向江中人群扫射,炸弹在抢渡的部队中炸开。倒下的红军不计其数,红军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变成了“赤水河”,烈士的尸体和遗物浮满江面,顺流而淌。此战之酷,惨不忍睹。牺牲在湘江的烈士有2/3是共产党员,共牺牲了十余位高级指挥员。每场战斗,各级指挥员都冲在最前面,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行为激励了战士们不畏牺牲。对于今天奋战在各条战线的面对新时代新担当的党员干部们来说,在面对诸如脱贫攻坚、抢险救灾、抗击新疫情、承担急难险重等重大任务面前,更要发挥这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克服一切困难的作风和勇气。
        革命导师列宁说过:“忘记过于意味着背叛。”如果不把我们共产党自己的这段历史、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这个党就会变质,这个党就会变色。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肩负着铭记党的历史、传承党的精神、接力党的事业、维护党的权威的职责和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说的:我们要永远保持这种精神,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曾经走过的路;无论我们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