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思想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任春雷
[导读] 摘要:本文以人为本理念与思政教育体系的融合路径为主,对实际教育体系的建构形式进行研究,通过教育体系创新、理念融合路径规划、师资力量加强等,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方向,并为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市  102442
        摘要:本文以人为本理念与思政教育体系的融合路径为主,对实际教育体系的建构形式进行研究,通过教育体系创新、理念融合路径规划、师资力量加强等,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方向,并为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政理论课程;学生主体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又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主要途径。本文希望通过分析突出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为高职院校指明奋斗方向,使课程效果真正落地。
        一、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1.高职院校思政执教人员的综合素养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工作时,多数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教学素养,如理论与实际无法结合、号召力不足等。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其价值观、思想观的形成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动态因素,而作为教师来讲,如未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分析,将无法令学生产生足够的信服力。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现有的教学能力无法对知识点内容进行详解,且大多数以自身的主观意识进行解答,当涉及到深层次的理论时,则无法将其正确代入到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此时便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教导。而从学生角度来看,课程学习一般依赖于教师,而如果教师未能对现有的理论知识进行正确解读,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将认为“既然教师都无法了解内容的本质,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学习呢”,此种潜意识里的错误决定,将严重阻碍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2.以人为本的融合路径不完整
        高职院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建设与弘扬,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为学生在常规化校园体系中,仅有2—3年的成长时间,而学生群体则是逐年融入新的血液、力量等。在理念传达过程中,受传统教学定式思维的影响,教育工作的开展过于制度化,在部分环节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此种教学形式将令学生自身产生一定的疲劳性,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则将影响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氛围,过于生硬的教学体系显然无法直接与学生的各项学习行为契合,如部分文化弘扬只流于表面,当学生想进一步了解文化时,则没有与文化相对应的拓展形式。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对文化、理念等形成错误理解。
        3.立德树人、思政教育协同机制缺失
        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的不协调主要是指实际教育形式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时,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为立德树人理念的传输带来重重阻碍。而思政教育工作,多数学校将课程体系的安排形成一种任务化的格局,如此时与学校教育相对接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则必然造成学生本身价值观、思想观扭曲的现象发生。此外,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并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独立的教育模式,间接加大教育本身的偏差,令不同教育环境下学生的认知体系具有较大差异,不利于理念教育工作的实施。
        二、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1.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堂是进行正规化教育的主渠道,必须肩负起提升大学生思想认识高度的职责,努力创新立德树人的新型模式。坚持以人为本,除了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塑造价值观、生活技能、社会交际、健康的心态、开阔的视野等各方面之外,更要注重个体差异和个体的全面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培养。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方面,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导向性,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打牢学生成长之基,拓宽学生成才之路。另一方面,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于理论于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探析、解释社会热点话题和现象,关照学生的兴趣点,利用热点话题,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和情感困惑,使思政理论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解惑的习惯,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2.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在追求此目标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完成实效不理想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1)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或认识程度不高,导致忽视了学生的自为性和能动性;(2)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认同和服从的同时,要把握好度,不能过于弱化学生的个性,不顾及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和个体价值。
        (3)内容选择和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同广大学生建立情感共鸣,使课程效果不佳,学生的获得感无法满足,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坚持以人为本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尊重每一位学生性格特点的同时,充分考虑他们的个人特色,改进教育方法,突出教育目标,立足学生的发展,关心、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通过授课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培养学生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的主要手段就是授课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达到预想教学目标的实现。
        3.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
        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课堂,是专业、高效的理论传授平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任务。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在思想政治课程中集中从思想层面和方法运用上予以正确指导,使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内化,逐渐提高政治素养。新时代大学生受当下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个性和突出特点,一方面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另一方面也乐于接受新事物,却往往因为阅历不足形成片面认识,在面对一些社会现象或个人情感问题时做出非理性的判断。在当前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诱惑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给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带来极大的困惑,加大他们进行行为选择的难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直面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诉求点,结合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考虑,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提高其政治素养。
        三、结语
        在高校统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的判别是非,规范其人格体系的形成。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也是集中性规模化进行教育的平台,因此更应利用好这样的优势正确引导学生。不可忽视,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思想活跃,个性化强,因此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晖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走人性化教育之路[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2]徐振剑.高校开展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
        [3]张再兴,杨增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