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化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资源配置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顾宇
[导读] 摘要: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行业的传播环境也面临着比较多的机遇和挑战,而且其竞争逻辑也越来越复杂。
        法制在线全国运营中心  河北邢台  054001
        摘要: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行业的传播环境也面临着比较多的机遇和挑战,而且其竞争逻辑也越来越复杂。新闻传播应当有更多具有更强智媒思维和更高智能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新闻教育实践活动应当融合跨学科的理念,对相关的教育定位进行更新和优化。通过对智媒技术进行贯通,进而实现对教学模式的重构。通过有机结合智媒产业,让教育实践工作的实用性更强。优化智媒传播语境下教育的师资结构,让更加顺应智媒发展的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得到发展和锤炼,而且也能有效推动新闻教育的智能化发展。本文首先对智媒时代进行概述,然后讨论了优化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资源配置的具体策略以及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多维路径,希望能够对有关的实践工作有一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资源;配置;
        前言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以及5G技术等的开发和应用,智媒时代正在以非常可观的速度进行发展。智媒时代主要表现出了三大特征:一是自我进化;二是人机合一;三是万物皆媒。短视频报道、直播、机器人写作、算法、大数据等,因其具备比较强的互动性特征和及时性特征,让我国的新闻传播结构有一定的改变。通过对新闻传播教育史的回顾可以看到,新闻人才新闻传播事业对于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其教育理念的变革也跟同时期的媒介生态环境有着特别紧密的联系。在智媒时代,机器人写作以及短视频新闻、沉浸式新闻、VR场景化在线等新兴的新闻体验,可以从现实的维度推动整个新闻传播教育行业的发展和变化。根据有关部门对于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发展和培养的相关文件,新闻传播教育实践工作应当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进而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出具有更强复合型、专家型以及全媒体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怎样通过对学科资源的整合,进而实现创新协同育人和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方式,在整个智媒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实践工作中是不能忽略的课题和方向。
        1.智媒时代概述
        智媒时代主要是指媒体逐步实现了智能化,或者是通过对机器的应用,进而实现对人的智慧的集成。在当前新技术的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推动下,各行各业都逐步呈现出智能化的发展态势。而新闻传播领域主要呈现出了自我净化、人机共生以及万物皆媒的特征。在智媒时代下,新闻发展也有了更多的新模式。比如分布式新闻、临场化新闻、传感器新闻、机器新闻写作以及个性化新闻等。个性化新闻主要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个性化推送。这种新闻模式就是新闻传播系统以对用户的有关习惯和倾向等内容的洞察,进而向用户推送一些更具个性化的信息。也就是通过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行为和思维等进行分析,采用过滤的机制,以个性化需求为依据,对有关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应用。同时,也应当对相关的信息开展更深层次的智能分析。机器新闻写作主要指的是运用算法对收集或者输入的有关信息和数据开展加工处理活动,进而自动生成新闻稿件中的计算机程序。这种新闻方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新闻生产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而且也需要在整个实践工作中遵循抓取数据、分类数据、套用模板以及生成稿件、人工把关。这种模式化的工作方式可以以特别快的速度生产出新闻报道。传感器新闻主要通过对数据的应用,从而实现对新闻故事的讲述和传播。对于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也是因为有传感器的辅助。所以数据的获取方式在传感器新闻中是特别重要的内容和环节。临场化新闻方式主要是创造出新闻现场以及媒体用户之间的新型关系。正如大家都知道,临场也就是即将进入现场。新技术从多个维度让用户在新闻事件中的进入感和临场感进行推动。具体来说,VR/AR直播、AR新闻以及网络视频直播是临场化新闻的三种重要形式。而分布式新闻主要就是通过对社交媒体的应用,让新闻的形成过程能够实现更好的分布化。也就是多种主体在自组织的模式下共同参与到同一话题的报道工作中。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应用,让分布式新闻的生产和普及活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推动。而分布式生产的参与者也会扩展到物体。在分布式新闻的实践工作中,各种各样主体资源的发现和整合,以及报道过程中的协同、报道任务的分配等是整个新闻在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分布式新闻也意味着新闻的生产过程能够进一步实现去中心化。专业媒体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力量。
        2.优化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
        2.1调整人才资源配置
        在智媒时代下,新闻传播教育的资源重置首先应当从人才这一核心的因素实施。一位学者曾经在谈到新媒介对于新闻教育的影响的时候说,新媒介会让新闻以及大众传播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工作都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而且也会让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被改变。同时,也会对教育的有关内容进行改变,还会让整个新闻院系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让整个新闻教育者和公众的关系都会发生不一样的情况。而新闻教育呈现出的特征就是可以将职业性以及应用性和实践性等三方面的特征兼顾的特别好。因此,在新闻传播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应当建立起一支有着比较前瞻的教学意识,而且学术知识特别广博,有着特别精干的业务能力和特别丰富的经验的师资队伍。首先先就应当是学科交叉型的师资队伍。在当前的智能时代,新闻有关工作人员应当同时具备采、写、编、评、摄、播等基本的专业素养。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人文社科素养。与此同时,也应当在以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学科背景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和研究历史学、心理学、艺术学以及管理学、法学、哲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内容。在传播的方式和有关的技术手段持续发展的推动下,也应当对当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了解和掌握,比如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和编程、高等数学等。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相关的信息做更加深层次的报道和分析,逐步让有关的新闻工作人员能够逐步从第一报道者转换成新闻事件的阐述者。然后是技术理解型的师资队伍。在媒介信息逐步具备可视化、平台化、数字化等方面的特征,对于有关技术的熟练掌握程度也是新闻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其中数据理解能力是特别重要的技能,对于信息量特别大的大数据中的有关的数据应当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然后通过对一些适宜的数据进行合理合法的应用,让信息背后的故事能够被更好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这对于智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工作人员有着更高的标准和更多的要求。所以,必要的学科资源整合以及跨领域的融通发展有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在智媒时代,新闻的传播知识体系也将会被逐步完善和重新构建。相关的网页制作、图片处理技术以及视频采编技术、编辑技术、不同层级编程技术都需要以算法为中心的数字结构为中心实施。三是人文关怀型师资。人工智能没办法对教育和教学实践工作进行替代,而学生的有关技术能力以及媒介素养也不会自动生成。学生的成长应当由资质更优的师资力量进行引导和支持。不管智媒技术发展的多么好、多么先进,传统的教育宗旨坚持人文价值的理性不会被改        变。

而强调人的主体性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在技术变革的实践工作中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同时,这也正是教育实践工作的意义所在。
        2.2引入先进技术资源
        在满足智媒时代传媒教育需求的情况下,要把网络信息安全、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更加先进的技术资源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引进和应用。新闻的传播工作本身就是一门有着特别强的应用性的学科,主要会以实验教学为基础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对于新闻传播的工作人员来说都是立身之本。在以往的时代条件下,传媒教育更加重视的是实验教学,是对视频剪辑、消息写作以及电视构图、新闻摄影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通过图像工具对新闻开展可视化的报道。通过对报道中的观点和事实进行区分,编辑和发布所采访到的内容和信息。实验室更多的是摄影实验,而电视节目制作的实验室以及演播厅、录音棚、摄影棚、电视鉴赏实验室、计算机图文设计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等。不过在智媒时代背景下,应当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多种媒介方式的融合和应用,让虚拟仿真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都能够在传统的实验教学实践工作中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对有关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当然,新闻实验教学具备比较强的智能化特征、开放性以及跨学科的特征。在实践工作中,不能以对硬件技术的传授为全部,还需要重视对学生关于协调合作、沟通、管理、思维方式以及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这就需要跟企业以及媒体之间有更加紧密的交流和联系,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一线媒体环境,从而让学生对学校和业界的脱节现象实现有效的缓解和调整。
        3.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多维路径
        为确保在智媒时代环境条件下,新闻传播的教育实践工作能够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和更强的科学性,进而让新闻传播教育实践工作能够培养出更具创新性的高层次传媒人才,就应当对教育理念进行持续的更新和完善,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对相关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具体而言,应当革新教育理念,建构起更加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应当配备以必要的实训课堂配套。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对于创新型传为人才的培养成效。
        3.1课程教育系统知识结构的优化
        本科阶段的教学体系汇总理论课程,涵盖了专业类课程以及专业基础类课程、通识类课程等。为培养出更具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以及创新型的专业人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好相关工作:一是对于通识类的课程,应当强化其人文性。可以通过开设一些伦理道德、历史学、美学、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通识类选修课程,让学生的文学底蕴以及人文素养能够实现有效的提升,而且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增强。二是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应当强化其时代性和应用性。可以通过开设一些新闻制图、算法推荐。基础编程、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的课程,对学生的理工科思维进行培养和训练,进而让学生能够对有关的技术有更强的应用能力。在设置学分的时候,也应当对专业理论课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学分进行适当的提升,这对于培养出有更强创新性的能力的人才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方式。
        3.2扶持第二课堂替代部分实训功能
        在新闻传播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应当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强化的培养和训练。依托学校建立信息化实验室。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北大方正信息产业集团合作,共建智慧未来实验室。在人工智能产品以及大数据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合作。暨南大学建立了传播的大数据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设不但能够让校内的有关技术课程有更好的实训平台,而且也能通过对境外舆情以及国内外新闻媒体的监测,进而让政府以及社会机构有更多的参考数据和模型。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通过对风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营造出虚拟仿真场景,让学生可以自助进入到虚拟场景开展交互式或者沉浸式的采访体验。同时,在线开展融合报道实验,也可以通过对校园媒体平台的应用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从实践中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和业务水平的提升训练,进而促进有关专业人才能够有更强的多媒体融合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
        3.3传统教育理念中的人文坚守
        在智媒时代背景条件下,有关的技术手段能够对媒介文明的形态进行重塑。不过,人工智能却没办法对传统教育中人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完全的取代和替换。不管智媒技术发展到多么先进的状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在整个技术变革工作中一直都是出发点也是落脚。同时,高等传媒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也能够很好的彰显出人文的教育要以。在技术持续变革的背景条件下,传媒教育应当坚持理想主动融入、把握基调,在人本关怀以及智能技术、出圈和认同之间找准属于自己的定位。通过独特的技术感悟力和人文思考力的培养,进而让智媒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从业者有更强的传播力和更灵敏的嗅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持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智煤时代在当前的环境条件下呈现出越来越新颖的特征。技术的发展始终都会以人为基础,所以在智媒时代背景下,开展新闻传播领域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就应当对时代背景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把握,进而让新闻传播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并实现更好的教学成效。当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也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对师资力量进行培养和提升,进而确保新闻传播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有更加坚实的基础保证。
        参考文献:
        [1]黄艳凤.优化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资源配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05(006).
        [2]强月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03):30-37.
        [3]吴岩. 加强新文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02):4-8.
        [4]喻国明,曲慧.边界、要素与结构:论5G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系统重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08):62-70+127.
        [5]李明海.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