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医健康养生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闫彪1 马丽娜2 张叶3
[导读] 摘要: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3.岷县中医院  甘肃岷县  748400
        摘要: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养生理念是中医文化的精髓,传承了中医健康文化和中医伦理特色,对现代健康伦理理论构建有很好的启示。中医养生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三大原则为“顺应自然”“形神共调”和“治未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康伦理思想昭示。本文将从三方面来阐述中医养生原则对健康伦理的昭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伦理观;“以德养生,恬淡虚无”,人际交往德宽养心的健康伦理观;“未病先防,法于阴阳”,应对疾病以行为本的健康伦理观。
        关键词:健康伦理;中医;养生观;顺应自然;以德养生;未病先防
        1“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伦理观
        人生天地之间,属自然界之物,与天地万物为命运共同体,其生命活动与大自然密切相关。中医养生中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即“天人合一”,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并提示“顺应自然”达到“天人相应”,才能避邪防病、健康延寿。顺应自然环境,把握自然规律,使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这同样也是中医健康伦理的智慧。人与自然相处中,要“顺应四时,因时制宜”不悖时序,顺应、掌握四季气候变化规律并积极应对;以“顺应地理、因地制宜”,不越习俗,根据地域差异,调整生活方式,注意起居环境,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
        1.1 以“顺应四时,因时制宜”不悖时序
        中医健康伦理提出以“顺应四时,因时制宜”不悖时序,其内涵不仅是被动的适应自然、“顺应四时”,而且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发挥主观积极能动性“法于四时,因时制宜”。中医养生提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意在把握四季气候变化规律,顺应四季的寒暑交替,才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避免四季气候变化给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春夏秋冬四季有着生长收藏的规律,其气候变化也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改变;除了适应自然和趋利避害,中医养生还建议要利用四季四季规律养生,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利用自然界本来就充足的阳气来培养阳气或治疗阳虚性疾病;秋冬利用自然界本来就充足的阴气来培养阳气或治疗阴虚性疾病。
        1.2 以“顺应地理,因地制宜”和谐共处
        不同地域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造就了不同体质和发病因素,易发不同的病证。因此,在人与不同的地域环境相处时,要懂得根据地域环境和生活习惯“因地制宜”。《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表示“东西南北中”五方之人易感染不同的疾病,并提出应对策略。例如“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即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生活习惯中,平时多食牛羊肉等温性食物,易生消化系统胀满的疾病,且寒冷易造成的脏寒疾病宜用艾火治驱寒。同时,不同地域水土中的某些物质不足或者缺乏,也是诱发地方病的主要因素。早在隋朝,医家巢元芳在《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甲状腺疾病)的发生与“饮沙水”有关,已认识到此病与地域水质的密切关系。如今关于甲状腺疾病的地区性健康风险现在依然存在。我国碘元素的天然分布极不均匀,但长期采取的全民食盐加碘措施,有效预防了甲状腺疾病。然而,这一措施缺乏对地域差异的考虑,对于本不缺碘的沿海城市增加了“碘过量”的潜在健康隐患,导致这些地区的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功能亢进、高碘致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炎等疾病高发。因此,只有“因地制宜”对于地域或生活习惯造成的差异作出应对性的调整,才能更好地与地域环境和谐共处,维持人类健康。


        2“以德养生,恬淡虚无”:人际交往德宽养心的健康伦理观
        2.1 以“以德养生,德全不危”维护道德健康
        即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往往能够健康长寿,道德与健康共济即是此义。《尚书•洪范》中把“修好德”作为“五福”之一,就是说好德行是福气的源泉。董仲舒提出“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这就是说具有道德品质的人,处于贫穷的地位,仍然能安于贫穷、身心愉悦,否则即使富有也不能避免灾祸。中医养生要求“以德养生”,《黄帝内经•太素》曰:“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让脏腑保持一种阴阳平衡的协调状态,才能气血和顺,颐养天年。孙思邈提出了道德健康胜过服用药饵,养生之理重在养德。
        2.2 以“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纯正处事心态
        《素问•气交变大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明确指出了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可以延年益寿的道理,其中的知人事包含了指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紧张,容易产生易怒、紧张、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等亚健康体征,甚至发生抑郁、焦虑、躁狂等精神疾病。很多如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糖尿病、哮喘等都与激烈的竞争、紧张的社会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中医整体观念强调身心一元论,认为人的情志和健康密切相关,情绪的不稳定,会带来影响身心的健康风险。
        3“未病先防,法于阴阳”:应对疾病以行为本的健康伦理观
        3.1以“未病先防,消患于未然”培塑健康自律
        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中医健康伦理更加强调“未病先防,消患于未然”培塑健康自律,通过有意识的健康自律,“未病先防”积极防治疾病,“既病防变”控制疾病发生发展,减少家庭和社会损失。例如,中风(急性脑血管疾病)在我国慢性病中病死率最高,70%~80%的患者遗有严重的后遗症,对于家庭和社会人力物力消耗较大,但其可以通过很好的健康自律进行控制。
        3.2 以“正气内存,法于阴阳”调动健康自觉
        中医健康伦理还强调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培养正气、增强自身的体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灵枢•百病始生》)”,意思就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就是一个正邪相争的过程,正气充足不会生病,只有正气不足时,邪气才可以趁虚而入。并且,当人体“正气”充足的时候,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对阴阳不平衡进行自我调节和修复,使之平衡协调,即现代所说的“自愈力”。对于怎样“培养正气”,除了“顺应自然”“形神共调”之外,关键在于调动健康自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引发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调动健康自觉改善生活习惯可以有助机体战胜疾病。何裕民教授强调生活习惯对身体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其《抗癌力》一书中强调人们可以改善生活习惯促使自我防范癌变,帮助摆脱癌症干扰,或从癌症伤损中修复,从而维持健康。
        4.结束语
        中医养生对健康自觉有明确的指导。《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外,“体魄锻炼”同样主要自觉,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在《吕氏春秋•达郁》中就有表述,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载,动也”。中医认为锻炼形体可以促进气血流畅,使人体肌肉筋骨强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医孔子学院将有助于澳民众了解中国文化[EB/OL].(2010-06-20)[2020-03-16].
        [2]吕明.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3-41.
        [3]胡歆笛,高飞,胡建英.中国居民碘营养健康风险评估[J].生态毒理学报,2012,7(3):285-2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