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同中学(初中部) 江添云 510550
摘要: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造教学情境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所有道德与法治教师面临的共同挑战。教师应该从自己开始,专注于创设符合教育内容的教学环境,动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从经验中获得见识,以及内化意识。只有这样,通过将知识与道德建设的完美结合,学生才能在感受道德情感的同时增加知识,唤醒寻求真理,树立完美品格的崇高理想。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景教学
前言:初中教育不同于小学,虽然具备较高的可塑造性,但是塑造方法具备着一定的限制性。在道德与法治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以及国家法律的科普作为基础,为学生开展专项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并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是一个违法必究的国家,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依循正确的发展道路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德法课程教学不宜说教意味过浓,这样容易降低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设法将理论知识利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初中生,而利用相关故事进行情境创设可以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多数初中生对故事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因此故事情境可以快速抓住初中生的注意力,且故事还有传递道理的作用,将其运用到德法教学种非常适宜。为了增加故事情境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在故事情境创设之前或之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初中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从故事情境中领会到相应的道理。比如,在进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初中生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元史许衡传》当中的一个小故事来创设情境。许衡于某个夏日外出之时口渴难耐,道旁恰有一棵梨树,很多人都在摘梨解渴,只有许衡认为自己并非梨的主人所以未曾摘梨,有人说乱世之中梨本无主,以此来劝说其摘梨解渴,许衡却认为梨虽无主而我心有主。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可让初中生相互探讨怎样才能做到"我心有主"?在探讨该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强化初中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达成教学目标。
二、应用真实性的新闻事件营建合适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通常会了解到一些法律性以及政治性的教学内容。但是初中生还没有真正地接触社会,对于这部分知识会存在一定的难以理解的情况。此时教师们就可以结合真实的新闻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比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刑法》这一章节的知识时,就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真实发生的案件。比如2017年震惊全国的"刘鑫陈世峰杀人案"、2018年令人心痛的"滴滴出行空姐案件"等等,通过这些案件为学生构建真是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案件中,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理解。在教学末尾,教师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以及自我阐述,表达自己对国家法律存在的想法以及建议,以此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推动学生健康安全的发展。
三、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
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们不仅要注重组织学生学习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加强学生的理论性思维,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教师们也应该注重适当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比如当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选举与被选举权》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结合如下手段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展之前制作一些小型的教学道具,比如选举票、选举横幅以及选举名单等等;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将教室中的桌椅进行合理摆放,搭建出观众席以及演讲席;之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随意写出一些班级的职位或者是企业的职位并鼓励学生踊跃进行报名演讲;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充当"选举人"的角色的学生进行投票以及唱票等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相关的法律条例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权利同时也能够了解选举的具体流程形成一定的实践思维。此外,在开展该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们也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比如询问学生"某位候选人在私下贿赂选举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等等,以此充当辩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以此活跃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推动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结束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已经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对自身更是提出了较高的教学要求。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明白情境教学法落实到课堂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从而以合理的情境教学法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达到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小建. 让枯燥的课堂活起来——浅谈情景剧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 基础教育论坛, 2019(13):22-23.
[2]裴玉芳.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J].甘肃教育,2020(06):176.
作者简介:江添云,男,汉族,广州大同中学(初中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