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下   作者:王家德
[导读]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进行相关认知的梳理,而不让他们建立以问题为链条的能力体系,这既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也不利于这门学科的发展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第一中学  王家德  65199

摘要: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进行相关认知的梳理,而不让他们建立以问题为链条的能力体系,这既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也不利于这门学科的发展。基于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带动学生思维,形成思维碰撞的课堂。基于此,对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情境;道德与法治;激活教学
        引言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逐步地发展思维能力。但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将一个个知识点用问话的形式展现出来,而是要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发挥自主性,积极分析、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提问价值的实现,需要教师创设提问环境。
        一、创设自学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课堂伊始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地给学生讲解内容,而要让学生自学教材,让他们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换言之,教师要以学生的提问作为课堂的起点。只有学生认真思考后提出问题,教师才能有效地围绕着问题展开教学,进而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成长。教材上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教师没有必要讲,要详细讲解的都是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在自学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能让自学走得更远,也能让自学真正发生。例如,在教学“少年当自强”这节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框题,并尝试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一边自学,一边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当然,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激励措施,以让他们更主动地发现问题。教师可以要求每名学生至少要提出三个问题,并规定多提出一个问题,这名学生的课堂表现就可以加一分,总之就是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首先想到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接着他们又提出:当代青少年肩负着怎样的责任?有的学生接着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问题:青少年应该如何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当他们阅读教材之后再次思考,有的学生又提出问题:青少年应该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很明显,这些问题的提出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地去自学,也让自学有了新的目标。由此可见有了问题,学生的自学能够得到落实,思维也能够得到发展。
        二、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
       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们掌握基础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健康的道德品行,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但是,受到自身发展情况的影响,大部分初中生的思想是不太成熟的,在面对是非对错问题的时候,不少学生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导致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针对该情况,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们列举一些反面案例,驱动学生们分析,建立共鸣,从而获取正确的认知。为了实现这一点,老师会创设悬念型的问题情境。


以“主动沟通,健康成长”为例,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为学生们创设了这样的悬念型问题情境:一个学生上课的时候,与同桌窃窃私语,但是教师却直接批评了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将如何应对呢?在如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会联系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给出多种多样的答案,据此老师引导学生们继续分析、反思,获取正确的道理。
        三、围绕情境思维点,创设思维型问题
        要改变表面型问题充斥课堂的局面,就需要创设思维型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找到情境中蕴藏的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思维点,再根据思维点的类型来创设问题。思维点的存在有多种表现,最典型的一种就是矛盾型思维点。矛盾型思维点需要学生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去分析、解决。根据矛盾型思维点可以创设矛盾型思维问题,如“社会应不应该接受老人‘倾家荡产’式的捐款?”除此之外,还有归纳型、演绎型、推导型、思辨型等类型的思维点。根据这些思维点,教师可以创设各种类型的思维型问题。如“今年寒假,网络学习如火如荼,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思辨地分析。
        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涉及较多的案例,这些案例中包含了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梳理。但由于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初中学生难以对案例进行有效的理解和分析。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进行探究,通过小组之间的有效交流实现知识共享,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有效获取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探究思路,并且适当地给予学生外部约束,这样学生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中,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良性竞争机制,让学生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在这样的良性竞争中,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促进了综合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仍然存在着注重认知、忽视能力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情境,多创问题,让学生用问题的“键”拨动思维的“弦”,生成素养的“乐章”。
参考文献
[1]康永权.探讨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2):52.
[2]杨晓东.巧设有效情境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C].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211.
[3]傅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典型问题情境创设模式探究[J].新智慧,2019(30):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