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下   作者:肖玉春
[导读] 提问是师生有效对话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无形推手。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大岭中学 肖玉春   341411

摘要:提问是师生有效对话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无形推手。而为了提升提问的实效性,初中语文教师既要把握提问的时机,也要优化提问的方法,还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如此,教师就可以将提问的作用最大化。与此同时,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会不断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引言
        提问是课堂中师生对话的媒介,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向导。然而,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各种无效的提问却屡见不鲜。诸如,目的不明确的提问,方法不精确的提问以及时机不准确的提问等。这些“无效提问”不仅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建构,还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把握恰当的时机提问
        当学生正在全神贯注的思考时,教师不合时宜的提问,既会打断学生的思路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当学生正在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教师不合时宜的提问,既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对于教师而言,唯有准确把握了提问时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提问的作用,才能够“四两拨千斤”,用“小问题”启迪学生“深思考”,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以教学《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为例,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因为部分学生对于这篇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够准确,所以导致他们在朗读过程中情感不够丰富,感情基调不够准确。鉴于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情感?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子的?”显而易见,这是合情合景的提问。通过让学生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采用正确的方法提问
        怎么样提问也是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所面临的一个主要困境。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不知道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提问?是让学生自主思考,还是让学生小组交流?是逐一点名提问,还是不点名随机提问?再则,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超出学生认知能力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其进行分解。通过分解,教师就可以显著降低问题的难度,就可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有些问题,学生可能在心中知道答案,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表述,如何回答,在这样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些语言支架。凭借这些语言支架,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表述自己的答案,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
        以教学《昆明的雨》这篇课文为例,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除了写雨还写到了什么?这些与“昆明的雨”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主要是用来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就可以从文中找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而对于第二个问题,绝大部分学生凭借自身的认知能力,通过仔细思考,能够找出“昆明的雨”和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



        另外,为了引领学生有的放矢地讨论与交流,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即“文章写昆明的雨,为什么我从宁坤要‘我’作画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很显然,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仅凭自己的能力思考这个问题,认识会比较片面。相反,让学生以合作交流的形式,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等。实践证明,通过优化提问方法教师就可以更进一步地提升提问的实效性,让学生以问题为阶梯,逐渐达成教学目标以及发展核心素养。
        三、有明确目的的提问
        之所以要提问,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出现了阻滞,教师想要通过提问“疏通”学生是思维阻滞?还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缺少目标,教师想要通过提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或是因为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想要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浓厚兴趣?亦或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唯有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教师的提问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如果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阻滞,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等,那么,教师就完全没有必要提问,而应该屏气凝神做一名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察者、促进者以及评价者。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提问时,一定要首先明确提问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本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之目的,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请同学们尝试运用对联和诗句的形式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并思考每一节中所描写的对象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符合学生喜欢语言韵律之美的天性,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语言潜质。此时的学生,已经不再只是一群阅读者,而是一群一边游览苏州园林,一边题诗作赋的“诗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过了一把“诗人瘾”,还对风景美如画的苏州园林有了一个清晰地认识。当然,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等,也都会潜滋暗长,逐步发展。
又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许多学生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写作文不能离题。但是,我觉得《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有些离题,文章主要描写的是赵州桥和卢沟桥,用《中国石拱桥》命名这些文章,好像不太适恰。在课前,笔者充分预设了学生的这种疑问,于是面对学生的这种思维“阻滞”,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从文章题目和具体内容来看,这篇文章离题了吗?为什么?通过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将学生内心的“疑问”化解,进而“疏通”学生的思维阻滞。由此可见,明确提问的目的,是教师有效提问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提问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在新课程背景下,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既有助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提问,则是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的提问,就好似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能够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从“粗浅的认识”走向“精深的理解”,既是启迪学生思考的触发器,也是把控教学方向的导航仪。
参考文献
[1]以问促思,以问促学,以问促教——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研究[J]林长青教育观察2019(33)
[2]基于教学预见的语文课堂提问设计初探[J]夏玉洁文学教育(下)2020(08)
[3]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思考[J]魏婷婷中国农村教育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