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下   作者:刘惠慈
[导读]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不仅能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且也能够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华县第三小学   刘惠慈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不仅能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且也能够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实现情境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利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创设游戏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小学生的生活当中隐藏了许多的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具有生活性,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可以选择生活当中的任何事物作为主题,比如货币现象以及钟表现象促进其与数学知识的融合,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完成的主题步骤,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有方向,促进学习效率提升。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教材引入的图中呈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实际上这种花坛生活中是很不常见的,为了计算它的面积而这样生硬地引入,学生无法自然的接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具有明显的平行四边形特征的事物,比如自动门,缩放支架部分铁网,有些车位也是平行四边形。至于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也有这样的引入:橱柜上的玻璃打碎了,刚好是一个梯形,我们要想补好窗子应该怎么办呢?在老师的暗示下学生显然知道应该算出梯形面积,那么这节课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看似符合常理,实则生硬牵强。还比如在学习分段计费一部分的知识时,要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除了坐出租车,其实水电费,停车费等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中有这个分段收费的用武之地。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2.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问题引领式教学”,要注重问题情境的选择与创设,这是顺利进行“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关键一环。例如,在教学小学北师大版数学“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而言,负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基于学生本身思考方式的特点,将本次的主题学习模式调整为主题式情境模式,即让学生基于生活,了解负数的背景,并且明确负数的概念,掌握正负数表达的方式。“随着冬天的到来,目前天气预报已经播放了各个城市的温度资料。”进而教师可以用正负数和零表示的气温,“上海的气温为零上4℃,南京的气温为0℃,哈尔滨的气温为零下4℃”,“上海的气温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学生可以有效的发现上海是零上多少度,而哈尔滨是零下多少度?由此,教师可以引入正负数的一些正确的读法、写法,“大于0℃的为+4℃表示,而零下一般就为-4℃”。通过这种生活情境化主题的探究,能够让学生明白,负数和正数在生活当中的意义。随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生活当中正数负数的感知,通过海拔高度以及一些温度的呈现,让学生在练一练的过程当中感受到正负数在生活当中的应用,由此引导学生完成主题学习。



        3.创设游戏教学情境
        以角的度量这节课的教学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及量角器的构造,学会利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2)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们参与课堂数学游戏,使他们感受到不同的游戏体验,进而加深对角的度量的认识。
        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熟悉的游戏“愤怒的小鸟”,对学生提问:同学们平时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是调整什么准确地打到小猪?让学生初步对于角度这个名词有初步的了解,并在黑板上演示出在游戏过程中,会有不同大小的角存在,继续向学生提问:对于两个角来说,怎样准确地知道它们的大小相差了多少?继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首先会想到用三角板测量角的大小,但是试验之后会发现这种方法还是不能具体知道两角之间究竟相差多少。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被平均分为 360份,每一份就叫做 1度,写作 1°。从而引出角的度量单位。同时 PPT上显示量角器上 1°、15°、60°、130°的角。接下来,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书上练习题中给出的角的度数,并在小组里分享是怎样量的?每组派小组代表展示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自己量的过程后,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多媒体再次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的地方进行强调),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案例总结:利用熟悉的游戏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学生会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对这节课的学习也会更加深刻,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4.创设德育教育情境
        现在有些小学生对数学存在一定的误解,比如有些学生认为数学这门学科是西方传入的,在封建社会阶段我国数学发展非常滞后,对于学生的这种想法,教师必须及时的进行纠正,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教师可以列举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情况,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领先欧洲一千年。教师举类似的例子,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激发出来,从而给德育教育的渗透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数学先进人物的相关事迹来感染学生。新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出现的杰出人物非常多,比如陈景润和华罗庚等。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宣传这些优秀数学家的实际和生活中的趣事,这样不但能够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数学学习信心。比如,在研究条件非常差的情况下,陈景润克服了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论证,在这个过程中其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验算的草纸便能够将好几间屋子堆满。这种较为鲜活的事例,能够将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献身数学事业的激情激发出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结束语: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教师要有效的将情境教学模式引入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并且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去挖掘藏在生活当中的一些主题内容,时时的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思维的开阔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惠娟.小学数学情境教育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J].江苏教育研究,2014(34):45-49
[2].浦叙德,王谧.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分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0(18):36-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