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刘丽新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下   作者:刘丽新
[导读]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突出核心素养在学科教育中的地位。

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孟泰小学  刘丽新

摘要: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突出核心素养在学科教育中的地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深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实践意义,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点亮指路明灯,对于其多方面能力的提升有积极意义。本文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展开论述,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发展方向,提出具体的教学措施,进而为教育工作者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是规范人生活的底线,也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小学开设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素质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登上教育舞台,其成为多个学科的教学思想,掀起了一阵狂流。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更新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升教学实效性。本文重点论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是一类特殊群体,其年龄尚小,正处于三观形成的最佳时期。该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高度契合其心理特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其思考学科问题,进而帮助其培养理性思维。以《大家排好队》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本着生活化教学理念,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分别设计图片讨论、游戏体验等具有趣味性、参与感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一章节教学内容的印象,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想象自己在超市排队购物,在排队等公交车以及排队去食堂打饭等多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去体会文明排队的重要性。借助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所取得教学效果要远比简单地讲解、空洞地说教要好得多。学生在精彩的图片中、形象的画面中、真实的体验中,切实感受到遵守文明秩序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要排队、哪些地方需要排队、应该怎么排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二、结合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生受到个人年龄极端和思维方式的限制,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对那些理论性的知识学习不高。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形象化的课程知识来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能够凭借视听化的课程语言,直接调动学生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将理论化的法治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目标。以《说话要算数》这一课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言而有信”的重要性,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这样教学视频:小明今天过生日,于是小明的爸爸给他预定了一个今晚八点到的蛋糕,蛋糕师傅在制作蛋糕前保证八点能到,结果却因为材料送货延迟、自己不守时间和送货人员的懒惰,导致蛋糕到家时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


通过为学生播放视频短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言而有信”“遵守承诺”的思想,从而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三、引入热点话题,刺激学生参与讨论
        道德与法治向来备受人们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热点话题能够使学生现在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有积极作用,还能提升其政治认同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热点话题的引入能够调动课堂氛围,使传统课堂化为一潭“活”水。例如,教师在《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这一单元教学中,可引入当前社会比较热点的新闻话题,例如当前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嫦娥五号登月这一新闻事件。选取的素材要鲜活,而且要与时代发展紧密贴合。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入疫情期间的最美逆行者,如钟南山院士还有一些医护人员,他们冲锋在抗疫一线,舍小家顾大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们心中时刻怀有复兴中华的伟大理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分析这些医护人员为了中华复兴,为了守卫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们身上有什么品格?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素材,选取多个热点话题,让学生辩论相关热点内容,谈谈如何做到复兴中华,进一步提升其政治认同感。
        四、开展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毫无疑问,没有互动的课堂是枯燥的课堂,学生是无法在毫无涟漪、一潭死水似的课堂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在感觉、情感认知上和教师产生共鸣式的体验。例如,教师在开展“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节课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利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学生们经过讨论认为生活中处处有法律,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遵守了法律,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们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过马路闯红灯、车辆违章停放到底是不是违法行为,这一生活中常见问题一下引发了学生们的讨论热情,他们讨论内容多种多样,观点也莫衷一是,但是答对的学生却寥寥无几于是,在他们探讨一段时间过后,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在《交通道路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任何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因此,过马路闯红灯、车辆违章停放都是违法行为。利用这种能激发学生热情的课堂互动,能为课堂节奏较为干燥的道德与法治增添不少光彩,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结语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的最新要求。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相关要求,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与实践体验中,提升道德品质,树立法治观念,实现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亚红.思辨课堂  智慧闪光——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思辨式课堂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02):80-81.
[2]倪彩红.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10):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