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思考 刘冬梅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下   作者:刘冬梅
[导读]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语文思维引导和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更有益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对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语言文化素养和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推动作用。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中心小学  刘冬梅 241206

摘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语文思维引导和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更有益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对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语言文化素养和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实践思考
        引言
        随着目前素质化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应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核心科目也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点学科。因此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不断地完善总结,以此来更加真切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积极性
        在我国,语文是一门十分悠久的学科,一些文章十分沉重、晦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时,应该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文章讲解,在讲解这些文章时要做到深入浅出,尽量以简单、浅白的话语讲解文章中蕴藏的道理,降低学生的理解门槛,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尽量用有趣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展示大兴安岭的真实景色和一些有趣的见闻,也可以播放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小兴安岭,从而提起对这篇文章的兴趣。
        二、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组织多种教学活动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组织多种教学活动,让活动与语文知识架构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五年级《将相和》一课的教学时,可以采用“话剧”“情景剧”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学,在进行“完璧归赵”这一节的学习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理解文章背景与文章知识点,然后为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分组准备、展示,最后抽出一节课进行“情景剧”的展示,让学生在准备和展示情景剧的这个过程中理解文章中秦、赵两国的矛盾背景,通过人物刻画和展示收获语文知识,这种教学形式能够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课文内容的知识架构,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入贯彻新课标改革的要求,逐步转变自身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一个自由、肥沃、积极、正向的教学环境下生长。
        三、通过写作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写作是语文这门学科中的另一大重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小学学生写作时,需要分析题目和材料、积累并合理使用素材、构建文章框架、深化中心思想,这其中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应用,学生在写作阶段会进行大量的思考,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往往写作水平越高的学生,思维能力就越好。


教师在安排写作任务时,作文的选题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让学生尽可能地思考。比如教师可以《铃声》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学生在写作时要分析“是什么铃声”、“铃声之后做什么”、“铃声的意义”,并对其进行思考,确定文章的框架和中心思想。在素材上,学生也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整理,并且根据文章结构合理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运用“比较”、“矛盾”等教学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育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总结出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技巧。比如“比较”法,可以将学生不同的感想、观点放在一起,做出比较,教师可以分别讲解这些观点的长处和不足,分析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有更深的理解,思维更加客观。“矛盾”法是将两种相驳斥的观点放在一起讲解,分析其中的矛盾与起源,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复杂性。在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放性问题,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去研究问题并得到属于个人的答案,让学生阐述不同见解,有利于学生掌握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重建知识结构。
        五、利用可视思维,有效激活学生想象空间
        思维具有抽象性,将抽象思维可视化,则易于学生领会和接受。学生在接受一种事物和理清一种思路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可视导图的方式,对思维导图进行变异和迁移,为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理清知识脉络奠定基础。比如,指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可读性较强,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但是对小学生而言,阅读该书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教师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可视化的阅读导学图表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对这本书的基本印象。可视导图从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两个方面出发,立足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写作顺序、写作意图等方面,以关键词的形式,分两条线索,将十万多字的小说浓缩在几百字的表述之中,向学生生动、立体、形象地展现了小说的情节和框架。可视导图还巧妙地将小说的三要素等知识点蕴含其中,方便学生在观察中建立对小说的整体感知,增强阅读兴趣,并带着立体化思维开始阅读,便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结束语
        思维能力的知识培养和技能训练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教学目的、有教学计划、有组织系统的教育理论实践教学活动。创造性、逻辑性等思维能力的基本培养目的、教学训练目的其实就是通过训练改善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提高和训练每个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关键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陈源君.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的逻辑能力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20.
[2]蒋秀云.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3):53-58.
[3]包雅倩.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