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效率策略探究 林瑞柏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下   作者:林瑞柏
[导读]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技巧,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广西靖西市第三小学  林瑞柏  533899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技巧,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语文知识的教学工作需要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渗透,逐渐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故而,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积极地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可以深化自身的思维能力,加深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改善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有效策略
        引言
        新课标定义的阅读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而且通过学生阅读水平的上升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固化等问题,导致当前的小学阅读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的学习素养并没有得到提高。因此面对当下小学阅读教学的困境,寻求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迫在眉睫。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阅读范围局限化
        许多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在课堂内部的阅读学习状态,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学生的阅读学习被牢牢地锁定在一个范围内,再加上考试的压力,学生更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很难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少部分具有自主课外阅读能力的学生,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阅读过程虽然非常自由,但缺乏语文教师对其进行的正确引导,都导致他们无法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养成健康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二)教学过程固定化
        实际的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以自己为整个课堂的主体,不具体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输入“官方”对于课文的理解,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教师讲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该阶段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正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固定且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削弱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而且使学生被迫接受单一定向的思维方式,既不利于提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果,又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二、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效率策略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根据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可以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已经进入了个人发展的重要养成阶段,因此阅读教学课堂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在了解班级的学习情况与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能力要求,以小学阶段为例,中年级的学生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对文本进行分析;高年级学生要有自主阅读的能力,学会独立分析文章的内在情感。在阅读教学课堂的开始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合理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兴趣培养上可以适当加入表演、对话练习和课文朗诵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参与度。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也要当好课堂的引导者,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以及空间想象力的引导,通过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加大阅读量,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加深思考层次。
        (二)巧妙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其集合声音、色彩、视频、光线为一体可以声情并茂展现教学的知识内容,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被广泛运用。有效指导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巧妙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来增加语文阅读教学的灵活性,丰富教学的手段,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例如,小学语文教学中《牧场之国》这篇课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描绘手法,向人们展示了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最终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在本课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技术,把“荷兰牧场”的真实美景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入图文描绘的“牧场之国”优美景色之中。一边欣赏一边想象,让学生们深刻感受“牧场之国”之美,并配上优美的音乐阅读全文。真切体会“天堂般的绿色草原”的景象,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
        (三)引入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思维脉络图”或者是“思维概念图”,它主要是通过各种形状图框,以及特定形式的箭头和颜色来组成的基本结构,具有极强的思维发散训练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故事中各个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能力,更从一些事件中学会一些道理,懂得一些生活经验,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如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看到不同的景象,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丰富的想象描写出女孩看到的烤鹅、奶奶、火炉等。刻画出一个鲜活的形象,是那样可怜,那样值得同情的女孩形象,也反映了女孩当时境况的悲惨,反映了社会上人民的贫富差距和当时社会的黑暗。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几遍童话故事后,尝试以“火柴点燃”为关键词,进行思维导图的发散式联想,让学生将每次看到的图像、关键词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童话阅读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选取正确方法,整合阅读教学资源去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健康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定能够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整体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顾贵斌.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J].阅读,2020(15):61.
[2]韩宵庆.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J].才智,2019(29):200.
[3]陈财宝.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8(11):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