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浅谈后进生的转化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下   作者:莫葵
[导读] 创新学的理论认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才能起到作用。

广西省来宾市第四中学 莫葵 546100

摘要:创新学的理论认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才能起到作用。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是否把外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无论哪一种核心素养最终都必须转化为心理素质之后才能立得稳,扎得深,才能成为一个人“稳定”的个性品质,才能形成稳定的素质结构。因此,在新的改革中,转化教育是学生的需要,是时代背景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实现人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后进生;转化;策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所谓后进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和学困生,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还有一种是心理抑郁的。作为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后进生更差和更抑郁。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
        一、对后进生要有充满爱心和关爱
        教师要想转变、感化此类学生,必须经常亲之近之爱之,在接触学生的时候,逐渐深入到他的心灵深处,了解到他的想法,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爱是理解的别名,而尊重的“秘诀”便是——听。以自己的言行显示出自己对后进生的理解;让他们因受到教师的尊重而乐意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因得到教师的信任和鼓励而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学生情发自于心,且“情动则行生”的目的。我的实践体会是: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应该是“听”中求“沟通”,“沟通”中求“尊重”, 相得益彰深入调查,“思与想”的统一。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痛改前非,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心灵与心灵相碰撞,时常蹦出一些闪亮的火星,渐渐师生之间也“铁”起来了,几乎无话不谈。如我班的江美新同学上学喜欢迟到,上课经常插嘴,作业马马虎虎,因此没少挨老师的讥笑、批评甚至辱骂,成绩更是一落千丈。有一天她迟到了,我问她为什么,她低着头,不说话,眼睛似乎有泪水,我就让她先上课,下课后她来到我办公室。我了解到她自幼失去父亲,母亲改嫁,她和哥哥一起生活,哥哥不常在家,经常是她自己一个人在家。那天她妈妈来看她,因为很久不见了,想和妈妈多呆一会儿;所以就迟到了。我理解到不要批评这样的“亲情”迟到。渐渐地,我发现她上课认真了,作业也很工整,成绩也上来了。而且班上的事情她也很关心,经常向我反映班里的情况及她的想法,她成为我管理班级的得力助手。因此,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二、要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尊重人格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受到应有的尊重是人类个体基本的精神需求。教师如此, 学生 同样如此。尊重人格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 们具有独立人格。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杜威曾经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中国俗话也说,“ 好言一句三冬暖”,因为尊重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 友 善,产生信赖感。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才能相长。在一次和学生的闲聊中,王冲说了他在读小学时令他一生难忘的一件事。那是他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才得52分,老师叫他面向同学们大声念出自己的分数!当时他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噙着泪张口结舌念不出自己的分数。老师说他是笨猪,长大了也只是块扫大街的料。他感受着那有生以来令他无地自容的歧视和嘲讽,它击碎了他的全部自信。他说着说着就哭了。听了他的哭诉,我的心情很沉重,也明白了无论在怎样的一个生命里,强大的,弱小的、高贵的、平凡的、聪明的、愚笨的,自尊都是无价的。尤其是后进生更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关心和信任。
        三、赏识后进生的优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
        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诸如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是沉迷于网络世界,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勇气,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在图音体方面有特长,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为教师,及时肯定表扬后进生,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我的做法是,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就可以破开那包裹周身的外壳,使多方面优点显露出来,也就起到了转化作用。因此在课程改革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能力,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对后进生以表扬为主,抓住每一次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后进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后进生的学习个性;予以必要的鼓励,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结束语
        心理素质在学生的基本素质结构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一个人最终能否成才。让我们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多给后进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 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您的手中诞生!
[参考文献]
 1、《赏识你的学生》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3。
 2、《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漓江出版社,2002。
 3、《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范才生、钟志贤著,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